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内蒙古:草原上建起“智慧法院”

2017年08月23日 08:50 | 作者:史万森 | 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 

“过去,我一个小时完成一个中院统计信息的录入,全区13个中院至少就需要13个小时;自从有了新版司法统计系统,我只需要点击一个按钮,全区所有法院的统计报表立刻就能自动生成。”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乌兰其其格从事司法统计工作已近24个年头,从1993年的纯手工录入,到现在的司法大数据自动生成司法统计报表,她说“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不仅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让法院统计工作实现了‘全员统计、全程统计、全面统计’,为提高审判工作的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QQ截图20170823085054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农牧渔林等多种生产方式并存,法院信息化建设存在服务多元化、审判形式多样化的突出特点,全区各级法院用信息化建立起适合本地区司法服务的审判体系,打造了具有内蒙古地域特色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

今年1月13日,深冬时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满族屯满族乡嘎查牧民张文福家中,兴安盟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首次将巡回科技法庭与4G网络相结合,对一起原物返还纠纷案进行了巡回审判庭审直播。庭审现场的音视频数据实时回传到内蒙古高院司法公开网和高院的大数据库中,庄严的国徽下、热乎的炕头旁,有条不紊的庭审让年近七旬、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双方深刻体会到了法律的庄严和科技的便利。

记者从自治区高院了解到,便携式巡回法庭系统实现了移动式科技覆盖审判全业务流程,可以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具有案件办理、现场开庭、信访登记等多种功能。自治区高院信息技术处副处长刘东锋介绍,目前全区已经完成209个巡回审判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在“马背和蒙古包里”也能利用数字化设备开庭审理案件。

呼伦贝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北麓,幅员辽阔,是全国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路途遥远不仅延长了审判时间,而且加大了押解被告人的风险。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副处长敖雷向记者介绍,为进一步提高审判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呼伦贝尔市中院倾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数字法庭176个,其中“便携式法庭”82个。

2016年3月,呼伦贝尔市中院首次利用驻监数字法庭远程审理了减刑、假释案件,通过多媒体设备与300多公里外的扎兰屯监狱视频连线开庭,使过去至少需要20余天才能审理完毕的案件在数小时内顺利审完。据介绍,目前,全区共建设高清数字法庭721个,覆盖率48%;远程提讯室120个,覆盖率100%。

庭审笔录是法院依法作出裁判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庭审记录受书记员的记录水平、总结能力、记录速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庭审笔录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或疏漏,双方当事人与法官在核对庭审记录时不仅耗时,而且容易出现分歧。2016年,呼伦贝尔市中院积极探索庭审记录方式改革,对同步语音转写系统进行了300多场庭审实验和7次完善升级,系统识别率达到95%以上。据悉,该院的审委会会议室、党组会议室、院长接待室、调解室、视频会议室目前已全面普及应用语音转写系统。

自治区高院审监庭副庭长梁静向记者介绍:“语音同步转写系统具有笔录内容精确度高、完整度好等特点,当事人可以通过大屏幕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发言内容,书记员也从记录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辅助工作,庭审效率提高了,案件质量也就提升了。”

此外,为不断加强全区法院系统队伍建设,自治区高院还建设了法信系统,通过中国最大的法律知识导航体系和两个裁判大数据引擎,对海量裁判、法条、案例、观点、论著进行深度加工和分类聚合。梁静向记者介绍:“以前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需要查阅很多法律书籍,现在有了法信系统,我们随时就可以查询法条的释义,相关的裁判文书和论文期刊也都可以看到,可以说为办案提供了高效、精准的‘一站式’法律解决方案。”

据介绍,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大,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2014年至今,全区法院系统共完成了69个应用系统的建设,既方便了法官办公办案,为法院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诉讼当事人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通过对基础设施、应用系统、运维保障三方面的强化建设,审判能力的现代化和司法服务方式也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真正在草原上建起了“智慧法院”。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系统 庭审 审判 司法 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