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西藏布达拉宫将建立建筑整体数字化模型 测绘精确至毫厘

2017年08月24日 14:45 | 作者:韩海兰 |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举世闻名的5A级景区,西藏布达拉宫在旅游旺季每天都要接待几千名游客,在大家认识了解布达拉宫的同时,也给它的保护增加了难度。近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2017(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举办。布达拉宫精细化测绘初期成果惊艳亮相,这增加了人们对于布达拉宫古建保护成果的好奇。为此,记者联系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布达拉宫管理处及正在进行精细化测绘的相关技术人员,了解其中的奥秘。

保护维修布达拉宫二十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

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觉旦介绍,多年前,国家就拨款给布达拉宫做了两次大型维修,第一次是在1989-1994年,总共投资5500万元;第二次是在2002-2009年,国家投资2.3亿元,针对屋面漏水、殿堂、地垄等进行修缮。“尤其是地垄,时间久的有三四百年,短的也有一两百年。布达拉宫的墙体建筑由泥巴加石头铸造而成,常年风吹雨淋让泥巴丧失了黏性,对此,布达拉宫管理处研究出低压灌浆方式,对地垄基础进行完整性加固。”觉旦说道。

布达拉宫管理处也对古建保护采取了新技术尝试,比如“改性阿嘎”,就是在阿嘎土和屋面中间加入防渗物质作为柔性防水层。另外一项研究就是防虫。觉旦说,“布达拉宫木质材料较多,雨水多木材容易受潮,也容易发生虫蛀。因此,布达拉宫管理处与西藏大学合作,成立专门部门,对虫子种类、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对症下药’。”

此外,1990年起,布达拉宫管理处每年都投入资金用于维修,从最初的200万元到现在的2500万元、4000万元不等。“我们也成立了专门维修组,共45人,一年四季都在职,工龄从13年到26年不等,连续的碎修碎补也是防微杜渐,避免大的修补。”觉旦说道。

尽管如此,觉旦说,“上面的保护措施都过于被动,都是看到墙体、壁画、椽木等受损后才去修缮。而且尺子测绘、激光测绘都存在一定误差。”

应用精细化测绘技术建立布达拉宫监测控制网系统

为了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2015年,“万尺布宫毫厘探微——精细化测绘在布达拉宫保护中的应用”项目启动。目前,布达拉宫精细化测绘的数据采集工作即将收尾。

精细化测绘内容涵盖布达拉宫的建筑格局、建筑结构、山体、岩体、地垄等。“测绘完成后,可通过检测对比,提前着手保护。”觉旦说,“通过精细化测绘的模型,能看出哪个殿堂人多,方便及时疏通;对于布达拉宫的消防、监督、维修也能一目了然,结构检测更精准。还可依据精细化测绘数据,建立管理平台,准确掌握布达拉宫的历史、日常管理、文物现状、建筑安全、消防运营、票务运行等情况,精确到毫厘。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周边的地震或大或小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完成精细化测绘,对于保护布达拉宫可提供参照依据和数据支撑。”

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部科技总监信泰琦介绍,测绘技术为布达拉宫建筑整体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带来契机。项目要求通过无损技术手段,针对布达拉宫建筑群及其周边地形,采用现代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多视角影像重建技术和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高精度地获取文物三维信息,高真实度地获取文物高清纹理信息,并将获取信息与资料永久存档;将所获取的三维信息进行精细建模,并制作文物保护监测工程所需的各类二维图件;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需要,建立布达拉宫监测控制网系统,并将获取的所有测绘系统放入控制网系统下,作为布达拉宫后期遗产监测的基础。

“我们结合预防性保护需求,建立了布达拉宫监测控制网系统;在揭示地垄和基岩、定位墙体裂缝、判断山洞对建筑物影响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信泰琦介绍,布达拉宫建筑体量大,结构复杂,层数较多,尤其是地垄错综复杂,测绘难度较大。“为打破管理平台点、线、面平面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掘新技术带来的可视化管理效果,通过综合管理平台的搭建,不仅满足了布达拉宫的保护、管理、利用、研究方面的需求,而且对布达拉宫预防性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组通过管理规划的契机,将布达拉宫数字化模型作为管理平台的基础数据,布达拉宫精细化测绘是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信泰琦说道。(韩海兰)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布达拉宫 测绘 保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