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聚焦点聚焦点

肖远骑:守正创新 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2017年08月30日 15:11 | 作者:肖远骑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作者: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总督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总校长 肖远骑

在习总书记的心中,教育一直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深有启发。

■学习习总书记的学生观: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怎样看待学生?很长时间,我们多少有些失之偏颇,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当下,轻长远。个别学校急功近利,应试教育越演越烈,把学生当作工厂的产品,学校成了生产产品的车间,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敢提,这种标准化、流水线式的教育,不合现代教育的人才要求。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总书记“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一学生观,是我们正确对待学生的教育行为准则。我们应认识到:今天我们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个性、有潜能的人来看待,要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是有限的,社会就停止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有精彩的人生”,就是要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教育工作者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潜能,并发现孩子在发展中特有的潜力,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人的成长不是只有智力的提高,更有精神的成长和灵魂的发育。学校应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一生的幸福,应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当下,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采用高效便捷的方法,让成功变得更加快捷一些,这可以理解,但教育是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需要教育者真情坚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是在说君子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质。这样的气质与品质是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与修炼中涵养而成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罗素有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的世界里只有春天!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美国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81岁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是否有静待花开的坚守?

■领悟习总书记的教师观: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筑梦人!

2014年9月9日,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总书记来到北师大慰问教师,前所未有地向全国教育工作者赋予了崇高荣誉与光荣使命。习总书记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2016年9月9日,第32个教师节前夕,习总书记回到童年就读的北京八一学校,向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成为帮助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筑梦者’。”这是新时期总书记对教师的使命要求,是新时代的教师观。这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领者。虽然,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云教育、翻转课堂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好教师的价值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也是学校不可或缺的。

教育是一种“场”,在美好的氛围中,爱、关心、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可以替代千言万语,甚至一个眼神,都很重要。所以,学校要成为“学问的故乡”和“精神的家园”,因此,教师的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要学会站在教育战略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教师要有主心骨,不跟风,多一点哲学思考,多一点文化判断力。不能只埋头上课,要抬头仰望。要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引路人。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遇事善于分析,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这种主动积极的求索、创造精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修养,而且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和圆满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

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引导作用,就在于他能够洞察学生的心灵,捕捉学生情绪的微妙变化,及时果断地加以调控,使这一实践活动始终不离教学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是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如火一般炽热,热爱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全体学生服务,才能不断掌握、积累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

■贯彻习总书记的教育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13年4月,习总书记在给清华大学的贺信中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习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不仅是对广大青年的教诲、对人民教师的嘱托,也向全国人民描绘了在实现中国梦奋斗目标中教育事业发展的宏大愿景。

习总书记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此,在守正中创新,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作为教育人,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这笔精神财富,吮吸养料,滋养心灵,从而增强国家意识,增进文化认同感,就必须从小让孩子在心中传承民族精神文化———中国心、民族魂、现代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今天的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公民。国家意识树立的是“中国心”,文化认同传承的是“民族魂”,公民人格培养的是“现代人”。所以,抓住了这三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牢牢地种植在学生的心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之中根植在我们孩子的心中,教育才能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为什么学校教育要从“中国心、民族魂、现代人”做起?这是因为当前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国际化带来的挑战是对本民族的认同感问题;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利益的最大化,给每个人带来了价值取向问题;社会的多元化,带来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问题;信息化,带来的是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问题等。面对社会的这些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及教育方式也需要积极主动求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道德的基础是人文精神;打好人文的基础,才能铸造民族的大厦。

对一个孩子来说,知识的缺陷可以弥补,品德的缺陷无法弥补。教育是不可推倒重来的,任何教育都不可避免地留下痕迹。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品性。让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对人类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真诚,善良,宽容,博爱,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学习。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富有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科学的素养,让他们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合作,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身心健美,乐观向上,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智慧成为世界的公民,在世界的舞台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要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

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关注学生的明天。希望我们的毕业生20年后回母校,让母校欣赏他们的发展;毕业40年后回母校,让母校欣赏他们的贡献;毕业60年后回母校,让母校欣赏他们的健康,我们期待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立体通道,把我们的下一代,都培养成有中国心、民族魂的适应未来社会的现代人!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习近平 教育 学生 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