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玉树这七年:废墟上的重生

2017年08月31日 14:08 | 作者:王梓岩 孙嘉宇 魏立杰 贾威 徐致远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2017年8月1日,从青海省共和县到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共玉高速正式通车,越来越多的游客能够更方便快速地进入三江源地区旅行。当人们经由新修建的高速进入“4·14”地震灾后重建的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城市。

玉树这七年:废墟上的重生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内景

索南措毛和女儿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外,地震遗留受损房屋

玉树州府结古镇重建后夜景

70岁的藏族老人代吉永措

“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就傻愣在那里,站着不动”,2017年8月21日上午,回忆起7年前的“4·14”地震,尕松措吉仍然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幕幕场景。

尕松措吉是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的讲解员,也是“4·14”玉树地震的亲历者。对当时只有十五岁的措吉来说,虽然在玉树已曾经历大大小小的地震,但像“4·14”地震这样破坏性巨大的灾难,她还是头一次经历。

地震发生时,她和妹妹正在学校。幸运的是,这是学生们去操场上早读的时间,学校无人遇难,教学楼也基本完好,但土木结构的教师宿舍坍塌了。然而措吉的母亲在跑去学校看女儿们的途中误以为学校全部坍塌,晕倒在路上。时至今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措吉几度哽咽。

许多玉树人和尕松措吉一样还难以抹去对“4·14”地震的深刻记忆。然而,她们更多的选择是告别梦魇,坚强地开创自己崭新的生活。

“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

“现在一些小的余震还是不断发生的,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不太担心,是很安全的”,索南说。家住然格通南巷的索南措毛今年31岁,如今在杂多县卫生站上班,丈夫是杂多县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

索南措毛家的房子是卖掉震后的援建房屋后自己买地重建的。和过去土木结构的房子不同,现在的新房子宽敞明亮,是坚固的混凝土结构。新房子一层是厨房和餐厅,沿着楼梯往上走是客厅。家里每个成年人都有一间近十平米的卧室。大约50平米的院子里摆放着红色的天竺葵,开得很是旺盛。

震后,位于震中的结古镇90%的建筑全部垮塌,整个城镇沦为一片废墟。3681米的海拔、高寒的气候、脆弱的生态和有限的基础设施,给玉树重建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玉树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确立了玉树“三年重建”的目标,灾后重建的总投资高达447.54亿元,甚至超过了玉树有建制以来历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资金是重建的保证,而人则是重建的关键。由于气候条件限制,玉树一年的可施工期只有5个月,要完成整个城市的重建,不论工人还是管理者,都在超常规工作。玉树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白明形象地将那段时间的工作方式描述为“五加二、白加黑”,也就是每周工作七天,白天晚上连轴转。

玉树本地的7万居民和央企的10万援建人员共同扛起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大旗,而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由于高原上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许多人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的牺牲人员名单上,117个名字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供人们缅怀。

在震后重建的各项工程中,居民住房重建是重中之重。正如索南一家的住房由不太坚固的房子变成宽敞结实的二层楼房,震后玉树的房屋从传统土木结构改为普遍能抗八级地震的混凝土结构,让民众能够得以安居其中。整个城市的面积也从9.7平方千米扩展到逾1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增加了近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了青海省会西宁市。

“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在震后重建的过程中,玉树共实施了1248个项目,从城市居民住房、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产业和文化的恢复发展一应俱全——政府援建39149户农村与城镇住房,共计380万平方米;建成了94个教育项目及幼儿园项目、63个医疗卫生项目和65个文体项目。

新玉树正向明天走去

“三年重建”,玉树市获得了发展成一个崭新现代化城市的机会。老百姓已然“安居”。近几年,玉树州、市两级党委政府把如何让他们“乐业”当成了工作重点。

70岁的藏族老人代吉永措说:“我以前一直和牛呆在一起呆习惯了,现在有点不适应。”世代放牧的牧民陆续迁入城镇,但由于早已适应了传统的游牧生活,他们缺乏与城市相对应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能。除了退牧还草的奖补机制之外,政府也在鼓励各种有利于解决民众生计问题的创新机制,如创办农业合作社、牧业合作社等。

2008年,同卡村的牧民在政府鼓励下自愿合作,将各家的牲畜集中起来管理,而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则投入第三产业,建立了第一个牧业合作社试点。农业合作、牧业合作的生产方式让参与的农牧民尝到了甜头,也得到了政府的鼓励,青海省农牧厅对每一个合作社给予10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全州范围内已建立合作社201个。

引导生产方式变更的同时,让牧民适应现代化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玉树州佛协秘书长元旦西然告诉我们,从火炉到煤气灶,从牧场到公寓,牧民对现代生活方式正经历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据白明回忆,从前玉树是没有红绿灯的,人们甚至会在十字路口停下车聊天。在震后重建的过程中,玉树人逐渐接受了现代城市的理念,如今,即使是四下无人的深夜,市民也会等红灯变为绿灯才穿过马路。

除此之外,玉树州还在结古镇的中心位置建立了生态和人文理念相融合的博物馆。这对当地居民来说也是从未有过的新鲜事物。自2017年7月7日正式开放以来,博物馆游客接待量已达到8000人次左右。许多结古镇居民前往排队参观,口口相传。这座模拟转经筒形状建起的宏伟建筑成了玉树的骄傲。

历史悠久的藏族游牧文化以及三江源地区对全国生态环保的战略性地位,注定了玉树的发展道路有其独特性,生态保护自始至终都是玉树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前提。从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至今,玉树退牧还草成效显著,核减超载量为97万只羊单位(按照当地政府统计标准,一头牛等于四个羊单位),共有9377万亩草原实现了禁牧,过度放牧和草场退化的势头得到了遏制。

经历了废墟之上的重生,未来,玉树人有望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改善生活方面走出一条和谐兼顾的创新之路。正如诗人元旦西然诗意表述的那样:“玉树这个从远古的远古走来的游牧民族灵魂,能够在生命的重负下向明天的明天走去。”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记者团 王梓岩 孙嘉宇 魏立杰 贾威 徐致远 青海玉树报道)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玉树 重建 地震 废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