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李广春:争当历史文化名城复兴的开路先锋

2017年09月04日 15:22 | 作者:李广春 |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 

作者: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李广春

历史文化名城复兴是一项艰巨的伟大的工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重要契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是基本要求,造福当代、福泽后世是根本目的,“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现实路径,让沿运河城市流金淌银、加快发展、重振雄风、再创历史辉煌是历史责任。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要拓宽思路,更新理念,勇于创新,理顺体制,化解难题,推动发展。

section2

坚持生产性保护。大运河正因为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的作用,造就了沿线城市的数度繁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高峰,催生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扬州的玉漆器、金银细工、雕版印刷等“非遗”都是其杰出代表。今天大运河文化保护必须坚持生产性,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其继续发挥造福于民的作用。一方面,合理规划岸线利用,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强度,加快生态大走廊建设,打造“生态之河”。下决心完成“263”行动环保任务,关停污染企业,搬迁养殖企业,退渔还湖,修复生态,保护水源,在确保防洪灌溉、便利通航的基础上,保护清水活水向北流,造福更多的百姓。另一方面,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赋予其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价值,使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打造“文化之河”。

坚持活态化传承。文化除有精神意义外,还有实用功能,那种自以为高大上的文化,如果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摆在博物馆只能是冰冷的历史文化符号。要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抓住活态传承这个关键。一是将民俗融入到生活中。民俗是地方重要的文化标志,也是主要的文化传统。要剔除文化糟粕,传承优秀文化,有组织地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使传统节日成为滋养百姓的精神营养,增强文化自信,使淳朴厚道的民风代代相传。二是将手艺植入到生产中。传统手工艺是地方文化名片,不让老手艺失传,唯一的出路在于变革。要变理念、换思路、走新路,革新传统工艺,围绕社会需求,在传承手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大胆采用新材料、新设计,使手工艺品成为时尚消费品,或者成为有文化品位的奢侈品,成为扬州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文化建设的新名片。三是将文明引入到生态中。要用世界眼光考量,用艺术视角构思,用精品标准建设,谨防因赶工期,使其成为败笔。在此同时,要结合运河亲水步道建设,巧妙构思,嵌入地方文化元素,真正让大运河扬州段成为代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中华文化名片。

坚持创新性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能否利用好,创新性发展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别开生面,必须另辟蹊径,下大力气在文化资源的活化转化上做文章,既要有名气,更要聚财气,让文化不仅涵养精神,而且推动发展。一是按照重构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要求,让文化成为扬州最大的亮点。要策划一批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扬州多住、多玩、多买,促进文化旅游消费。特别是要结合旧城改造,复原老街道,再现老字号,凸显老味道,让浓浓的扬州文化味留住乡愁,拴住游客心。二是按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用文化推动创意设计。互联网颠覆了传统,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要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文化融入到各行各业,用创意设计引领发展,在提高技术含量的同时,提高经济的文化含量,增加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三是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打造文化特色小镇。要充分利用大运河扬州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加快运河景观带建设,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串联起沿河各个文化特色小镇。要着眼扬州文化旅游大格局,在向游人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活动彰显邵伯的运河风情、瓜洲的春江花月夜、湾头的玉文化、方巷的渔文化,让文化旅游成为文化特色小镇的重要支撑。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历史 文化 扬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