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首义枪声 首义枪声

苏区精神的内涵和表现

2017年09月07日 15:33 | 作者:李红喜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战胜种种困难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苏区时期,由于国民党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的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异常艰苦困难。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维埃工作人员每人每天只发不到1角钱菜金和大半斤粮食。毛泽东严以律己,带头节衣缩食。毛泽东有夜晚办公习惯,有时夜深了,公事没有办完,肚子很饿,他就和谢觉哉一起煮南瓜吃。

1934年春,随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日益激烈,根据地范围日趋缩小,苏区的财政经济状况严重恶化。面对严峻形势,为全力支援反“围剿”战争,1934年3月13日,苏维埃中央政府通过《红色中华》报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中央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率先响应。中共中央机关博古、陈云、李维汉、邓颖超、潘汉年、陆定一、毛泽覃等23位同志响应节省运动,在给《红色中华》报的信提出:(一)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二)今年公家不发我们热天衣服,把这些衣服给新战士穿。响应红色中华的节省号召!在瑞金工作的中央机关后方工作人员,成立了“节约总会”。大家每天只吃两餐饭,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线。当时有句很响亮的口号“节约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成为苏区军民的自觉行动。

在中央机关的带动下,中央苏区各省、县、区、乡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红军部队广大指战员和各工厂、企业、商店的工人、店员、职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响应《红色中华》号召,投入节省运动。1934年4月19日,中央人民委员会为进一步推动节省运动更广泛深入开展,专门向各级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及后方各军事机关负责同志发出指示信,进一步在全苏区干部群众中开展每人节省三升米支援红军运动。

在节省运动过程中,不断推进反对贪污浪费和消极怠工的斗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精神,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

争创一流的工作境界

争创一流、创造一等工作,既是共产党人在苏区时期精神世界的反映,也是广大群众对待工作的一种基本境界。在中央苏区的各项建设中,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言传身教带领下,广大苏区干部都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争创第一的革命精神,涌现出了许多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的模范县、乡,成为蜚声苏区的楷模。赣东北省委、兴国县委及长冈乡、才溪乡苏维埃政府,都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受到毛泽东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精神。其中兴国模范县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1931年12月至1933年1月,中共江西省委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兴国县城,兴国县的各项工作得到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直接领导。兴国县的广大共产党员和苏维埃干部,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努力创造“第一等的工作”,使全县各方面的工作都走在全苏区前列,多次受到苏维埃中央政府、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表扬和毛泽东的称赞,成为全苏区学习的榜样,主要体现在“十模范”:扩大红军的模范、支前参战的模范、慰劳红军的模范、优待红属的模范、推销公债的模范、粮食动员的模范、合作社运动的模范、节省运动的模范、文化教育的模范、干部作风的模范。

1932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开展了一场为期两个月的冲锋工作竞赛,兴国县苏区各级党政干部在工作中深入实际,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完成各项任务,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创造了党员干部“十带头”(即政治学习带头、军事训练带头、执行勤务带头、参军参战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购买公债带头、节省粮食带头、优待红属带头、发展生产带头、移风易俗带头)的好风尚,在竞赛中获得总分第一的成绩。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并题写“模范兴国”四个字,赠送给兴国的同志们,予以褒奖。

兴国县长冈乡是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受到毛泽东表扬的两个模范乡之一。毛泽东号召全苏区都要向这些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先进典型学习,提出“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作为我们“巩固的阵地”。

苏区军民发扬争创一流的精神,以蓬勃的革命热情、昂扬的革命斗志,踊跃支前扩红、发展生产,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涌现出模范兴国县、模范长冈乡等苏区典型,成为广大苏区军民学习的标杆。

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

为人民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苏区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无私地将一切奉献给革命、奉献给红军、奉献给苏维埃。

中央苏区当时脱产的红军部队、苏维埃工作人员和小学教师,共约20万人,平均每20位农民就要供养1名脱产人员,还要保障数额巨大的军需开支,苏区人民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但是,苏区人民为了革命,为了苏维埃事业,毫不迟疑地承担了这一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能够在苏区时期发展、壮大,与苏区人民无私奉献和积极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当时“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口号下,苏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起来为保卫红色政权进行顽强的斗争,作出了无私的奉献牺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11月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部部长、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法庭主席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被敌人发现,穷追不舍。何叔衡因年老体弱,为不愿拖累同志,临难不苟,纵身跳下山崖壮烈牺牲,用血肉之躯实践了他生前“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当年,所有苏区干部没有薪饷,“自带干粮去办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苏区群众义无反顾、倾其所有支援革命、支前参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使党和红军能够在极端艰难时期发展、壮大,最终夺取中国革命胜利。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井冈山精神的发展和深化,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支柱和源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今天,我们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文作者李红喜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

编辑:曾珂

01 02 03

关键词:苏区精神 苏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