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推动建立科学分类科技评价体系 促进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优化创新环境,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上)

2017年09月11日 09:2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常委,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
SCI评价体系的效果、诱因与对策

SCI评价体系的推行曾经促进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显著增加了我国在国外高水平(高SCI影响指数)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提升了我国科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但是,其负面效果也已凸显:导致研究人员普遍将发表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导致片面追求在高SCI影响指数刊物上发表论文并重视数量的浮躁心态,无法潜心从事原创性强、研究周期长的研究方向;使我国应用研究不断被削弱。在SCI评价体系下,应用研究必然得不到评价和重视,大部分高校教师即使从事低水平的重复性的基础研究,也不愿意从事应用研究,工科院校和学科也出现“理科化”倾向;SCI评价体系的推广还严重影响了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导致我国研究力量向一些“时尚”的热门学科聚集。

SCI评价方式作为一种“舶来品”,提供了简单、定量、相对公正的评价标准,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SCI评价体系目前还不可能摒弃,只能减少其负面效应。建议:

一、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方法。在评价单位和个人的研究工作时,应当评价其代表性成果,将评价重心由成果数量转移到成果质量上来,不介绍甚至隐去相关论文。要坚决废止一些院校仍在推行的论文奖励政策。

二、 实行分类评价方法。对大多数普通院校,应当主要评价它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即使是重点院校,大部分教师的研究工作也应当以应用研究为主。另一方面,要研究和推行适合应用研究的评价方法。

三、 清理各种“人才工程”。SCI评价体系的主要出口在“人才”评选上,导致了青年研究人员的浮躁心态和不良风气,“人才工程”实际上放大了SCI评价体系的弊端。

四、 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要有效遏止、扭转学术界不良风气,摒除“中国式关系”的影响,切实发挥同行评议作用,减少SCI评价体系的负面作用。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评价 科技 计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