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王本朝:贴近文本感受文学

2017年09月11日 13:48 | 作者: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从字里行间体验

学术家园:作为学者,对于文学阅读,您有什么建议?

王本朝:我一直认为,回到文本是走近文学、拥有文学的最直接也最可靠的方式。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也许达不到专业性读者那么细,但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阅读。无论以什么方式,都应该以文本阅读为主,不要仅仅看故事情节走向,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要注重语言的感悟和想象,从字里行间去体验,不断提高文学的阅读能力,感受作品的奥妙精髓和意义价值。对于文学阅读来说,不能先进行预设,希望通过文本阅读解决某个具体的现实困难,寻求某一个可仿效的经验。文学是多样的、虚构的语言世界,面对作品,与文本发生对话,体验语言文字所呈现的丰富性,社会的复杂性,情感世界的独特性,从中可以获得某些人生的启示和心灵的慰藉。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多是表层的世界,是行动的世界,文学则是一个沉淀的世界,一个有思想、有感受的艺术世界。

学术家园:那么如何回到文本呢?

王本朝: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面对文本不一定要全懂,建议是不要贪快。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是一种闲暇的生活方式,它涉及人的精神和情感,不能着急,不能求快,要调整好心态,以冷静的慢心态去阅读,去品味。也可能遇到读不懂的地方,比如作品的写法不是你所喜欢的,内容也不是你所熟悉的,与你的人生经验和思想离得很远。但你不懂并不意味着它毫无价值,耐着性子慢慢阅读,形成经验后,你的文学世界会越来越丰富,理解力也会逐渐提高。这里面首先就要注意选择,文学欣赏能力不能速成,不宜贪大贪全贪多。

举个例子,朱自清的《背影》是人们熟知的文学经典。作者以“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多了,“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这既是作者真实的记忆,也是精心的艺术构思。接着,作者就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细致地叙述了“我”看见父亲“背影”的具体情景。读者往往就被这个“背影”形象或者说情节所俘获,习惯性地认为找到了文章“中心”,殊不知“背影”并不是文章的真正主题,而是情感的高潮。文章以“背影”为主线,以“三境”为叙述内容,主要叙述了颓败的“家境”和颓唐的“老境”以及充满了悲哀、感伤、感动、愧疚、懊悔的“心境”,最后落脚点是表达父亲不可言说的歉疚和儿子无法说尽的嗟悔心理。文学阅读不能像工兵那样挖地雷,而是应从水里煎出盐分来。一篇好文章的立意常常是弥散的,浸透在语言里,分布在作品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只存在某个段落或某个章节,只隐藏在作品的一个地方。

自信地展现中国文学研究成果

学术家园:文本其实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从学术层面来看,文学文本的解读与阐释要注意什么?

王本朝:从学术研究来说,主要是文本细读:紧扣语言、符号,紧贴文本内容,反复推敲,适度联系作者与社会文化背景等,通过个人经验的进入与屏蔽,想象与联想,建立文本与作者、社会和文化的关联。首先要从语言入手,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身体,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语言对于作家的重要性,重视文学语言的感受,揣摩语言及其背后的寓意。二是完整性,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有时顾头不顾尾,重视中心情节、结局,而真正要读懂作品,必须把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文本整体来看待,不能只看一个人物形象,或是一个重要情节,哪怕是作者的闲笔,也是有意义的,或者是有意味的,它会增加文本意义的丰富性和趣味的独特性。三是文本细读中要适度联系作家与社会历史文化的相关性。文本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世界,它是作家创作的,与其他文本有关系,与所表现的对象、社会、时代、文化传统有联系,对待文本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当然,西方新批评的细读法以及其他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它是一种认识文学和研究文学的方法,也可说是一种文学批评策略。

此外,要适当地把阅读想象带入文本。对文本的理解表面上是对作家和作品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读者阅读经验和思想的呈现,读作家的文本也是一种自我阅读。我在上现代文学课时,有学生问我,王老师我怎么读不懂鲁迅啊?我半开玩笑地说,你还在大学一年级读不懂就对了。如果完全读懂了反而证明鲁迅的作品仅仅是大学一年级水平。文本细读也是对自己的经验、生活和想象的测验,你自己的思想经验如果单薄肤浅了,怎么能读懂鲁迅这样一个具有丰富历史经验、复杂人生体验和深刻思想的作家呢?所以要在人生和阅读中共同成长,和文本对话是相互的,读懂丰富深刻的作品需要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感受的读者和研究者。

学术家园:现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学术交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读者也在解读我们的文学文本,对文学研究来说,需加强对外传播,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王本朝: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想,这也是文学研究在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里,应该建立和拥有的信念。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灿烂的文化,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鲁郭茅巴老曹到今天的莫言等,我们通过审美承载了历史的与现实的真和善,我们在文学上的创造力不输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面对沉甸甸的文学宝库,我们应当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从文学研究看,要对文学宝库进行整理、研究、阐释,提高认识,通过翻译出版等方式向世界推广,从而加强文学的自信。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交流受制于多种因素,比如语言,需要通过文学翻译来增强主动性。在学术研究层面上,则需要加强和世界文学研究的对话,我们要有自己的底气,不但要把文学作品翻译出去,也要把研究著作介绍出去,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互动,在文学的开放中丰富我们的文学研究观念和方法。近年来,学者之间的国际交流机会比较多,也比较方便,特别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也有一大批学术著作、杂志积极进行翻译发行,在国外出版。我们不但要熟悉西方文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也要把我们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文学研究成果在全世界展示出来。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文学 文本 阅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