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宣传含混教师资格难辨 “吟诵热”背后乱象如何解?

2017年09月14日 07:38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宣传含混 教师资格难辨 结业盖章随学员

吟诵培训班背后的乱象

著名学者、古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近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当代吟诵最大的问题)是杂乱。因为本来吟诵谁也不会,谁也不懂,所以大家就纷纷地你出一个主意,他出一个主意,你搞一个花样,他搞一个花样,弄得非常杂乱,这是我觉得最大的问题。”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叶嘉莹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的视频截图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此话一出引起了业内人士以及众多诗词和吟诵爱好者的关注。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诗词吟诵日益成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新宠。这类广泛存在的吟诵班以弘扬传统文化、普及诗歌教育以及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渐渐成为教育市场的热门。

但是,在“吟诵热”的背后,一些培训机构或个人也在利用“吟诵”打起了擦边球,因此形成“乱象”。日前,北青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含混的宣传

“含混”的非遗

北青报记者在百度上搜索“诗词吟诵班招生”,看到乌鲁木齐一位张老师的招生信息,里面写道:授课内容是经典诵读(论语、三字经等经典)和诗词鉴赏吟诵。北青报记者电话联系到张老师,她表示自己是一位教龄四十多年的老教师,但是不方便透露姓名和单位。当问及教学内容时,她说并不讲吟诵,主要还是诗歌的理解,还为记者示范了如何讲解《咏鹅》。但至于如何“吟诵”《咏鹅》却始终未提。

这只是个人在自我宣传上利用“吟诵”给自己“拉大旗扯虎皮”。而个别吟诵培训机构,却利用含混的概念为自己做宣传。

一家湖南的传统吟诵师资培训班招生宣传材料中曾这样写道:“吟诵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也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该培训机构虽然提到吟诵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国际社会称赞,但实际上,培训班主讲的是“湘语吟诵”,北青报记者并未在国家级和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查询到。

北青报记者查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发现,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江苏省常州市申报的“吟诵调(常州吟诵)”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中说:“常州话保留着入声字和部分古代读音,与中古语音相接近,具有抑扬顿挫分明的艺术特征,能较好地体现出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的声韵和节奏美感。”也就是说,常州吟诵因其当地方言接近唐宋时代的发音,因此吟诵起来和唐朝人、宋朝人相像,更能表现诗歌本来的音韵和节奏。

而实际上,吟诵、湘语吟诵和常州吟诵,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一些吟诵机构只是含混地提到吟诵是中国的“非遗代表”。

授课人员身份背景迥异

资质难以分辨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不同吟诵班的授课老师年龄、资历千差万别,甚至还有非职业教师人员,其中既有上了年纪的老先生,高校特聘教授,也有中小学语文老师甚至还有出版社的编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谢琰老师长期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向家长和吟诵爱好者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调查授课老师的学术背景,是否接受过系统学术训练,毕业于什么大学,老师是谁;二是体制内老师讲的课总体上还是质量更有保证。一些民间教育人士可能在知识结构上有缺陷,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古代文化,不懂得知识脉络,只挑一些边角料的东西教。”

谢老师提到他曾经听说有的培训班让孩子率意读书,有个孩子上来就读《鬼谷子》,这是非常有害的,应该先把四书读过。有的老师上来就讲《周易》,学生学不明白把它当成算卦的书。

那么吟诵班的授课资格由谁来认定呢?北青报记者以报名学员的身份电话咨询了中华吟诵学会。该协会于2010年1月24日,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注册,在北京成立。协会工作人员表示学习者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吟诵讲师资格证”。

编辑:周佳佳

01 02

关键词:宣传含混 教师资格难辨 “吟诵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