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青铜器研究丰碑性著作推出中译本

2017年09月19日 17:43 | 作者:李婷 | 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 

在青铜器研究领域,日本已故学者林巳奈夫耗费30多年心血所著的三卷本 《殷周青铜器综览》 被誉为丰碑性著作。该书第一卷的中译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近日在复旦大学举行新书座谈会。与会专家指出,它的面世,为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其铭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让青铜研究有原器图形可查。

网罗海内外主要文博机构的殷周青铜器

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现知最早的青铜器物,可上溯至公元前3000年。从北宋开始,各个时期都有学者想要推出综合辑集,网罗各个年代、各种器形的青铜器物。然而,青铜器品种数量繁多,收藏流传情况也非常复杂,致使材料的辑集殊非易事。《殷周青铜器综览》 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该书几乎网罗了当时海内外主要文博机构收藏的所有殷周时期的青铜器,堪称殷周青铜器的集成性图谱。以本次出版中译本的第一卷为例,收录的青铜器达50多种3500余件。它们按照器类、年代和型式编号排列,每个图像都注明所属分期和型式、高度、出土地或收藏处。有铭文的青铜器,则将铭文拓片附上,以便参考。

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周亚告诉记者,这些青铜器中,不少在国内难得有机会看到。比如,现藏于日本藤井有邻馆的小克鼎,芝加哥美术馆的克盨,纳尔逊和阿特金斯博物馆的成王方鼎,大英博物馆的邢侯簋、双羊尊,赛克勒美术馆的令方彝等等。

“仅凭一己之力完成如此穷尽式的资料搜集令人震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镇烽感叹。据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青铜器研究专家陈昭容透露,他曾看过 《殷周青铜器综览》 出版前的整理稿,“几百个牛皮纸信封包着,上面一一贴着林巳奈夫手写的各种说明,图片排列顺序等与出版时已无二致,足见他所付出的心血”。

为中国古史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其他文明古国一样,我们的古史越向上追溯,就越显得模糊。这主要是时间相距久远,留传到后世的一手史料较少。青铜器上的铭文,为古史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以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为例,它是西周时期的饪食器,内壁有铭文28行290字,是少见的金文书法杰作。从铭文内容可以看出,大克鼎的最初主人是克,西周孝王时的膳夫,专管周天子的饮食,属于“天官”。克的祖父师华父是周室重臣,辅弼王室,德厚功高。周天子感念师华父的功绩,就任命克为出传王命、入达下情的宫廷大臣。官职爵禄世袭,单传嫡长子、孙。克知道自己的一切都得之祖父的余荫,于是作了这个大鼎,用来祭祀祖父师华父。该铭文是周天子把土地赏给臣民的记录,为西周的土地制度、社会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一手史料。

在《殷周青铜器综览》 一书中,林巳奈夫精心钻研,对礼书有关记载和宋代以来金石学家的考证进行认真梳理,从礼制上探讨青铜器的类别与用法。例如,详尽论述礼器既用于祭祀又用于宴飨,考察酒器中盛郁鬯与盛醴、盛酒及温酒的青铜器的不同,进而追索礼器组合的演变与礼制的变迁。

值得注意的是,林巳奈夫在考察殷周青铜器用途和时代演变时,十分注重同一出土墓葬中的其他器物。比如,在该书第一编有八个附表,详细列举多个墓葬中同时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等的情况。第二编不仅附有20多种器物的型式变迁图表,而且附上了119组同一时期青铜器列表。“这种田野考古的研究方法,是过去殷周铜器研究者未能做到的。其占有资料之广博,分析研究之细致令人叹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说。

《殷周青铜器综览》 在学术界备受推崇,被不少青铜器研究者列为必读书目之一。据透露,该书第一卷于1984年出版、第二卷于1986年出版、第三卷于1989年出版,此后没有再版,旧书店有少量原版出售,售价高达几十万元。中译本的出版,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是福音。此次出版的第一卷中译本由日本学者广濑薰雄、近藤晴香翻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教授郭永秉润文,第二、三卷的中译本预计明后年陆续出版。


编辑:杨岚

关键词:青铜器研究 青铜器研究丰碑性著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