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严隽琪: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2017年09月20日 10:01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民进中央主席 严隽琪


兴国必兴教,兴教必重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教育是最坚固的基石。要以教育现代化提升全民素质,使孩子们健康成长,使亿万家庭充满希望,使社会生机勃勃。而一支适应中国教育发展需要,主动思考和实现教育变革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此,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必须坚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把优秀的知识分子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让教师成为全社会令人羡慕的职业。

目前,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教师系统内的,更有系统内外互相牵制的。现在距离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目标还有13年时间,这期间以及更远的未来将会发生什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审慎应对。让我们做一些尝试:

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必须适应“人人”“时时”“处处”皆可学的学习型社会。长期以来“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单向教育制度,将变为多轨多向融通的教育制度;被过分强调的金字塔型精英教育制度,将变成多样化的、能“因材施教”、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力资源提出的多种需求相呼应的网络型全民教育体系。只有这样的教育体系,才能既满足国民个体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发展自身、愉悦自我的需求,又满足和谐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在这个背景下,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教学相长、勇于自我超越的教师才能适应变革中的教育形态;只有改革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能力,成为具有适应能力的学习型教师。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做好与教师相关的制度设计。教师职业既普通又特殊,育人需要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情感呼唤情感,以德性培养德性。“树人”是百年之计,因此与教师相关的培养、资格认证、聘用、评价、激励、流动、发展、退出等制度,在设计和改革的过程中,应慎重改动,尽量保持一贯性,为教师们提供清晰的基于价值观的内在激励和稳定的外部保障,既有道义召唤也有物质保障,避免社会和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脱离现实的限度,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保持教师队伍稳定。

关注乡村教育补短板。过去几十年,我国工业化迅速推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教育资源如何分配;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面临服务半径大与小的“两难”局面,乡村难以留住高学历教师,留守儿童缺乏监护等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固然是永无止境的话题,但在未来几年,教育综合改革应更加注重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对特殊群体给予相应的补偿性政策。例如,中等职业教育是离农村贫困人口和底层打工族最近、最能直接提升他们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类型,而且也是最能培养在农村基层留得住的本土适用人才(如村卫生所的村医、教学点的初小老师等)的教育类型。在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被弱化的情况下,中职教育应该在农村扶贫、提升进城农民工素质和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网络末端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是否可以探索建立分层、分类、分区的师资培养体系,在基本原则统一、保障合理底线的前提下,为不同的教育层次、不同的行业类型、不同的区域培养多样化的师资,以长达一个“历史阶段”的思想准备和不懈的务实努力,来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面向未来,今天的中国教育必须保持竞争力,办出世界水平;立足现实,中国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以最大的制度优势来包容和消化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均衡,实现最大程度的教育公平,并以此推进社会公平。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教育 教师 现代化 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