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三百余拓本勾勒三千年历史

2017年09月25日 17:28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金石永寿”,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早在3000多年前,智慧的古人就意识到,想要让文字记载的人事永传于世,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将它刻写在金石器物之上。而后,人们又发明了传拓技术,通过拓本,古代的历史文化得以流传。

近日,在陕西西安崔振宽美术馆,一个名为“丰碑大碣——历代金石拓本全国巡回展”的展览一举展出了300多件历代珍藏拓本。大规模、高质量,加上精心的布展设计,展览不仅受到了诸多海内外金石学者的关注,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收藏研究金石拓本就是收藏研究中国文化,珍重金石碑拓就是珍重我们的历史。”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拓专业委员会主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宗鸣安表示,“本次展览名为‘丰碑大碣——历代金石拓本全国巡回展’,不仅仅是指金石本身的硕大和雄伟,更是说明历史传下来的这些金石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与文化,它们的意义如丰碑大碣,永在人间。”

观众在欣赏拓本。本报见习记者 唐芊尔摄/光明图片

西周《大盂鼎》,清代拓本,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铭文共291字,文中记载了周康王训诰盂之事。

三百余拓本 一部金石文物史

走入美术馆大厅,一幅高悬于半空的巨大拓本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凝视着这一幅长9.5米、宽3.8米的《大空王佛》,人们仿佛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北齐,感受到了洪顶山的雄伟壮阔,以及古人征服自然的毅力恒心——记载与保存金石文物的历史,这正是拓本的首要使命。

此次展览可以说是对金石文物拓本集大成的展示。据宗鸣安介绍,他与同仁从1000余件藏品中筛选出了300多件明、清、民国时期拓本,其中不乏孤本。拓本内容包含了从殷商到明清时期的各类金石。展览按专题性与地域性分为“金石琳琅”“石门洞开”“圣迹佛光”“彼岸荣耀”“碑林聚英”“汉字足迹”6个板块。

“所谓金石,包含了古代铜器和碑刻两部分。”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该展览的学术主持陈根远表示。

陈根远向记者介绍,这次展出的300多件拓本,几乎涵盖金石文物的各个门类,除了古代碑刻中的刻石(如秦《琅邪台刻石》)、墓志(如北朝弘农杨氏诸志)、造像记(如洛阳龙门二十品)、画像石(如东汉《南阳画像石·伏羲女娲图》民国拓立轴)、建筑及其他杂刻(如东汉《高颐阙》题字)以及古代砖瓦(如秦汉《瓦当》近拓四条屏),更可以看到古代铜器中的食器(如《西周大盂鼎全形拓》)、酒器(如《周壶全形拓》)、兵器(如东周《铜戈三品》近拓立轴)、乐器(如唐代《景云钟》清拓立轴)等。

“传拓艺术可以将一件文物的文化、历史信息化作千万身而广泛持久地传播,让后人由拓本而了解到此件石刻所涉及的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内容。”宗鸣安说。

三千年风霜,一部文字演进史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从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算起,中国文字的发展已走过了3000多年的历程。

“从早期刻画在甲骨上的简单文字,到刻铸在青铜器皿上笔画表现丰富的大篆文字,到书写方法、结构表达都趋于规范、统一的秦代小篆,再到书写便捷、结体注重优美的汉代隶书,至此,中国文字——汉字,完成了它书写、表达的全部功能。”宗鸣安向记者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字又完成了它华丽的转身。从曲屈婉转的篆书,开合飘逸的隶书变化出了一种书写更简便,辨识更容易,传播更可靠的书体——楷书。这些都是通过金石碑帖来记录的。”

“汉字足迹”这个展厅的设计正是循着中国文字发展的足迹所展开。按照时间顺序,展厅里陈列了160余件拓本,几乎囊括了商周至唐代中国最有名的金石文物、书画妙迹。

在展厅入口不远处,挂着一件《琅邪台刻石》。这是目前最为可靠的秦代传世碑刻之一。相传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丞相李斯所书。清杨守敬评:“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这块碑刻的原石已毁损,但从眼前的这件清拓里,我们仍能依稀捉摸到秦篆的笔意。

而在东汉的部分,我们可以欣赏到隶书各成一派的风格,雄强如《张迁碑》《乙瑛碑》《礼器碑》,秀雅如《曹全碑》《史晨前后碑》,狂放如《石门颂》。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拓本 金石 拓本勾勒三千年历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