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王希孟:那名最熟悉的陌生少年

2017年09月27日 17:05 | 作者:邹萍 | 来源:西安晚报
分享到: 

原标题:王希孟:那名最熟悉的陌生少年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近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展出86件套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展览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中心,系统梳理和展示中国历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青绿山水画孤品《千里江山图》由于画卷使用了大量矿物颜料,出于对画卷的保护,鲜有展出。而它的分量,不亚于此前在故宫武英殿展出的《清明上河图》。而这样的一幅旷世杰作,来自北宋时期一位并不知名的年轻画家王希孟,十八岁画成,二十岁出头离世,如昙花一现——

中国北宋有两幅鸿篇巨制,一幅是《清明上河图》,一幅是《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显得很低调。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它一共公开展示过两次,之后近30年未与世人见面,直到2013年才首次全卷展示。此次展览则是第二次全卷展示。

傲娇的十八岁少年

《千里江山图》盛世气象恣意漫出

严格意义而言,《千里江山图》是通过第二、三手的资料,才被后人确认为“王希孟”之作。要知道,此图本身没有任何题款,换句话说,画本身没有关于作者的任何文字记载。甚至就连“王希孟”和“千里江山”之名,也是在后世资料中呈现的。细看《千里江山图》,精气神堪称完美,如此耗费精气神的佳作居然长达11.9米,虽用笔精细,用色繁复,却大气凛然,绝无繁琐病态,盛世气象恣意漫出。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一定的机缘,方能造就此番盛世吧?例如:天才皇帝赵佶亲自教导,英雄惜英雄,不然一个皇帝,且是极为自负的赵佶,是断不会屈尊亲自教授一个毛头小伙的。而蔡京,也是厉害角色,作为当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的书法权威,他亲笔为王希孟之作写了跋。

因此,对于“王希孟”,我充满了好奇。那名少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关于“王希孟”,目前所有信息仅寥寥几份,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下面这段:“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这是北宋权臣蔡京写于《千里江山图》后的文字,是目前可知最早对‘王希孟’的描述。仔细阅读,会发现很多信息。如文中涉及了三个人物:希孟、蔡京与宋徽宗。其中,宋徽宗(1082-1135年)赵佶是最广为人知的“千古艺帝”,崇宁三年(1104 年),他创建了专门培养画学生的学校,画学,被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以招揽天下画家。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美术教育机构,也是古代唯一的官办美术学校。1110年,画学被废除,存在了7年,对宋朝绘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宋政和三年”为1113年,徽宗在位中期,社会相对稳定,艺术发展高涨。画界为翰林图画院输送人才,优者可入,而从蔡京所书此文,可知王希孟曾在画院学画,但后入禁中文书库,可知当时他的画艺并不是很出色。文书库即档案馆,只承担抄账、编目等活,王希孟必是不甘心的。为改变命运,他屡作画呈献,从而引起了徽宗的关注。但从“未甚工”三字,可猜测当时徽宗对王希孟是不太满意的,不过由此也发现了他的可塑性,便亲自教授,不到半年,《千里江山图》便诞生了。

这半年发生了什么?王希孟如何能从“未甚工”迅速缔造此盛作?徽宗有何秘法?王希孟又是如何用功之勤?均无人知晓。只知道,对此图极为满意的徽宗不仅大赏王希孟,还将此图赐给蔡京。蔡京看后惊为天人,于是在画后题写一段话,赞扬徽宗的高超眼光,也间接表示自己对此画的赞赏。

而关于“王希孟”之名,蔡京在此文中只提及“希孟”,且也未提及此画之名“千里江山”。紧接着后面元代著名书法家李溥光的跋文中也无相关信息: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此文称赞了画作的神奇,对作者和画作名称等依然只字未提。

直至明末清初,梁清标加上了标签,宋荦写了《论画绝句》,方才明确指出“希孟”姓“王”。宋诗说:“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并有附注:“希孟天姿高妙,得徽宗密传,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其遗迹只此耳。”这里的“设色山水一卷”指的便应是《千里江山图》。之后,此图落入清高宗乾隆之手,按惯例,乾隆在卷首处直接写上一段感叹:千里江山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三唐法总弗多皴。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评一堂君若臣。喝不自思作人者,尔时调鼎作何人。丙午新正月御题。

紧接着,《石渠宝笈》便题作: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定为上等。

至此,“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之名终尘埃落定。

《千里江山图》:展现的是一个理想国

画面绚丽无比 千山万壑争秀

《千里江山图》展现的是一个理想国,这个融合了唐朝亮蓝和湖蓝的绚丽色彩、北宋宽广空间和缜密设计、细节可考而生活鲜活的另一个世界,其后,几乎不再出现了。

王希孟将浩瀚的一切精心组织在一个狭长的画面上,并安排得有条不紊,整个构图既严密紧凑又疏落有致,但无论截取哪一段,又都能构成相对独立的画面。全卷取传统散点透视法,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大山大水,气势宏大。每个段落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许多局部均为一帧完整的大幅山水画立轴。群山涌动,恰苍龙滚地;江河流淌,如平镜映天。图中台榭楼阁和桥亭、村落、寺观等建筑类型及船舶等十分丰富,与自然山川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视觉重点,而人物的活动大多围绕水面展开,以白粉点缀,颇为鲜明,虽非真山真水写生,却不失传统山水的可卧、可游、可居。

远观,大幕徐徐展开,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雄伟壮丽。江水浩荡,浩渺天际,群山起伏,危峰高耸。近观,更令人叹服,如此气势磅礴的画面,却一笔一画描绘了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活动,浓重而鲜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王希孟的技法直接来自徽宗的写实观念,具体用色离不开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但较前人清雅,在未染色之处微微露出受郭熙坡石画法的影响,如卷云皴、鬼脸皴等,显出当时山水画的主流风格。他描绘对象时,用笔十分精细,一丝不苟,浩瀚的河水均用细笔勾出波纹,树上的花叶,都用色、墨一一点出,细小如豆的人物,服饰也各有区别,但同时又有取舍提炼,显得生动活泼,众多的桥梁、船只、房屋、水榭,形制和位置都不尽相同,毫无繁复之感。

《千里饿殍图》为民间疾苦呐喊

王希孟或是被下令赐死

只是,明末清初的梁、宋二人距北宋已六百余年,他们是从何处得知“希孟”姓王,此图名为《千里江山图》,王希孟“未几死,年二十余?还是未知。”不过,虽没人知晓王希孟是什么时间生的,但关于他的死,后人却有诸多猜测,有人说他是因过度刻苦练习导致身体不堪,也有说是被宋徽宗赐死。其实,《北宋名画臻录》(清善本)明确记载了王希孟的死因: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时有异相,生时有瑞鹤东来,众人皆言有大贵。聪颖博学,善诗文,通音律,工书画,犹善剑术。十岁被召至宫中待驾,徽宗亲授画技,曰“其性可教”。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

作为目前可知对王希孟记载最为详细的一段文字,从其可知:王希孟为徽宗时人,年轻时就才华横溢,十岁时被招入宫中待驾,徽宗觉得他是可造之才,便亲自传授画技,于是进步飞快。他擅长山水,但作品不多。1113年,18岁的王希孟将《千里江山图》献给了徽宗,徽宗十分满意。后来王希孟因为对时事不满,多次向徽宗进言,但没什么用,于是便画了幅《千里饿殍图》,类似《流民图》之类,徽宗看了很愤怒,下令赐死王希孟,死时不足20岁(另有记载说20岁出头)。

由此也可知,王希孟不只创作了一件《千里江山图》,《千里饿殍图》是他有记载的第二幅作品,他也因此被送上绝路。他这一生,成也帝,亡也帝。徽宗成全了王希孟,也结束了“王希孟”。从这段记载,也可想象王希孟的志向和性格,他应是有一定政治抱负的,也较刚烈,为坚持自己的想法连命也不顾。


编辑:杨岚

关键词:那名最熟悉的陌生少年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