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丁列明:创新之路再难都值得

2017年09月28日 14:45 | 作者:张红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W020170928289247108642

W020170928289247135546

图为丁列明在实验室指导研发人员开展实验。 吴 飞摄

他是中国侨联在2017年推出的“新侨创新创业杰出人才”之一。他带领团队经过8年多的努力,成功研发出中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并成功实现产业化,打破进口药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他就是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平时,他更喜欢被称呼为“丁博士”。

作为科学家、企业家,丁列明对“创新”情有独钟:“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已经证明了创新的价值。去年,公司成功上市,现在已经市值200多亿元。未来,我们还会在创新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为百姓创制更多用得起的好药。”

创业:头脑风暴后水到渠成

“创业的想法是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之后产生的。”丁列明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不过,他柔和的语气、儒雅的气质却并未因此改变。他对本报记者说:“我1992年到美国留学,1997年第一次回国。时隔5年,却深刻感受到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我在美国做驻院医生,但时时刻刻都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以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

在美国,经过辛苦的驻院医生阶段,考取医生执照之后就具备了独立执业的资格。这不仅意味着受人尊重,同时还会带来高收入。这正是当时丁列明在美国走的路。2000年,他顺利成为病理科执业医师,由此也迈入了中产阶层,生活无忧,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然而,报效祖国的想法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在一次次与朋友的交流中,他回国的意愿越来越强。

“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国内还非常缺乏高科技的创新药,高端创新药市场被跨国药企所垄断,而美国有很多医药创新项目。有没有可能把一些好的项目带回中国,造福中国百姓?”身处医药领域的丁列明自此暗下决心,潜心研究。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2年夏,机会来了。由张晓东、王印祥等博士设计合成的一靶向药物获得出色的实验室数据。大家就下一步如何开发展开了讨论。新药开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常说10年时间、10亿美元。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在美国完成其开发的全过程。充其量,在取得某个阶段性成果时,找个大药厂,卖个好价钱。丁列明想到了祖国。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家的人才和产业政策又鼓励这样的创新项目。于是大家很快形成了共识:“回祖国创业去!”这一年是2002年,距他出国恰好10年时间。“从内心来讲,还是希望回到中国,把自己所学用到中国的科研和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丁列明回忆说。

丁列明清晰地记得,那是2002年8月13日,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机场。他告别拼搏奋斗了10年的美国,带着创新药项目登上泛美航空公司的班机回国。“从一开始,我就是全职回国。”丁列明放弃的是10年打拼实现的“美国梦”。而他选择的是艰难的新药研发之路。他和合作伙伴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傻子”。

“虽然有压力,但是我从未有过任何犹豫。”丁列明的语气很平淡。

磨炼:“噩梦”后迎来明媚阳光

平淡的语气不代表一路走来平静如水。资金链断裂、心惊肉跳、前功尽弃……走在新药研发之路上,这些可怕的词如影随形。

“从创业开始,我们就明白,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时刻都有失败的危险。身边的朋友也是一面鼓励我们一面担忧不已。”丁列明说。

资金链断裂是创业者的噩梦,然而还是来了。“2008年,埃克替尼II期临床结束,准备启动Ⅲ期临床研究,经过计算,整个Ⅲ期研究需要资金5000万元,光对照药购买就需要2600万元。当时,我们已经欠了银行3000万元。屋漏偏逢连夜雨。又赶上金融危机,原来有投资意向的基金改变了决定。我们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丁列明清晰地记得,正赶上过年,大家四处凑钱,但是只能勉强还上银行利息,根本无力启动Ⅲ期临床试验。“如果不启动Ⅲ期,那就前功尽弃了。那真的是生死存亡的关头。”

就在山穷水尽之时,公司所在的余杭区政府“雪中送炭”,1500万元人民币的支持给丁列明带来了希望。“之后,我们又得到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才得以启动Ⅲ期临床试验。”接下来,银行追加了贷款,风投也投入500万美元。最困难的时刻过去了。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创新 新药 创业 医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