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一个老饭盒见证的中国铁路之变

2017年10月10日 09:47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西宁10月5日电  题:一个老饭盒见证的中国铁路之变

新华社记者赵雅芳、侯德强

9月28日下午13时整,27岁的火车司机张海洋拎着一个表面坑坑洼洼、底部已有些发黑的“腰子”样式的老饭盒,登上格尔木至拉萨的列车机车。他隐约记得,这是他第100趟值乘列车,却说不清这是手里的“腰子”饭盒第几次踏上中国铁路之旅。

IMG4439c452438744964604056

“这个饭盒是我爷爷当火车司机时用过的,后来又陪我父亲行车二十多年,现在也成了我出车的标配。” 张海洋说,“腰子”饭盒的年龄比他还要大。

“腰子”饭盒为铝制,因形似猪腰子而得名,曾是蒸汽机时代火车乘务的必备用品,方便司机等在行车途中用锅炉或机车蒸饭箱加热。

1958年,张海洋的爷爷张绪兴在兰州铁路局参加工作,18岁的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作者,从学员、司炉工、副司机,一直干到指导司机。

“我到铁路工作的那一年,甘肃刚通火车不久,青海、新疆、西藏都没有通火车。” 一谈起铁路和火车,78岁的张绪兴神采飞扬,边说边用手指比划。“我见到的第一代蒸汽机车是解放型,之后又引进了美国和苏联的机车,但是苏联的机车太笨重了,后来国产的前进型要灵巧得多。”

提起蒸汽机时代的工作,张绪兴记忆最深的是常常磨破的鞋底和漫进鼻腔的煤灰味儿。

他说,做了十几年司炉工,鞋底不知道磨破了多少次。

“跑一趟车要不停地填煤,有时候一趟就要烧掉20吨煤,来回踩送风口,鞋底经常磨穿。”那时候物资匮乏,张绪兴就用通风管的胶皮补鞋底,补了一层又一层。

因为工作扎实出色,1976年张绪兴当上了司机,也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80年晋升为指导司机。

“我工作的那个年代,机车跑得慢,只有30公里每小时。吃饭也不方便,想要热饭菜,只能用炉钩勾着‘腰子’饭盒在锅炉里热,经常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但是我们工作都很踏实,勤勤恳恳。”张绪兴说。

1990年,50岁的张绪兴从格尔木机务段退休。与火车打了半辈子交道,突然停下奔波的脚步,他难免有些不适应,更舍不得放下陪伴了他数十年的检车锤和“腰子”饭盒。

令他欣喜的是,这一年,儿子张宜敏从格尔木工务段调到机务段,当上了火车司机学员,孙子张海洋在同年1月出生。

儿子和孙子都能成为火车司机,这是张绪兴当初怎么也没想到的。

1994年10月1日,张宜敏担当司机乘务的第一天,张绪兴把检车锤和“腰子”饭盒送给了儿子。

“当时我嘱咐他,过去的日子那么艰苦,你爸没有怕,工作干得很出色,现在工作环境好了,你要踏踏实实干,干得比我更出色!”说起“腰子”饭盒的第一代“传承”,张绪兴仍记得十分清晰。

带着父亲的教诲和“腰子”饭盒,张宜敏从学员干到司机,23年间安全行车162.8万公里,是青藏铁路公司机车乘务员安全最高纪录保持者之一。

张宜敏告诉记者,他从担当司机起就驾驶内燃机车,从东风4、东风8B到和谐内3,机车的功率大了,性能好了,操作也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铁路工程技术的提高,机车更新换代,铁路线路四通八达,曾经被国外称为“不可能修出铁路”的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6年7月顺利开通铁路,目前已安全运行11年。

2015年,张家第三代火车司机张海洋走上岗位,这时,中国铁路交通又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用张海洋的话说,就是“西宁通动车了,钢轨变无缝了,坐车开车都能吸氧了”。

在格尔木至拉萨段司机岗位工作2年多来,张海洋已带着“腰子”饭盒安全行车达3.6万公里。

“检车锤是提醒你火车司机的安全责任,‘腰子’饭盒是让你不要忘记过去的艰苦工作”——张海洋牢牢记着爷爷和父亲的嘱咐。

看着那个历经沧桑的饭盒,张海洋对记者说:“跟着我们家跑了这么多趟火车,有的地方也破损了,但是我补一补会一直用下去。以后我还要带着它去开动车、开高铁。”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饭盒 司机 铁路 火车 腰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