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王兴东: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跑好电影创作第一棒

2017年10月11日 16:09 | 作者:罗韦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跟着信仰走,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王兴东的作品大多是弘扬主旋律的,写的是“群众的心声、群众的意愿、群众的期望”,歌颂的是“时代精神、人民风貌”。作为一名编剧,1973年入党的共产党员,王兴东跟着信仰走,为坚定文化自信努力讲着中国故事。

创作电影《黄克功案件》就是一个例子。2014年12月4日,中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当天,这部电影上映,启发人们以史为鉴,认识全面从严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意义。

王兴东头一次听说这个案件,还是1975年入长影学习编剧时,听苏里导演讲起的: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的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大队队长黄克功追求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不成,枪杀女方的事件。

“是赦,还是杀?”一颗戏剧的种子在他心中萌生。后来,王兴东到延安参观了抗大,开始了解案件的始末;又去了江西省井冈山最高人民检察院展览馆,拿到刑字布告复印件;在南昌起义纪念馆,看到关于案件审判长雷经天的介绍……

雷经天这个人物像磁铁般吸引了王兴东:一位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的战士,一位信奉“不是一碗水,而是两碗水都要端平”审判理念的庭长,一位妻子被反动派杀害的丈夫……且从未被影视作品搬上银屏。

电影是社会的镜子,历史是今天的镜子。王兴东精心安排了钟声作为结尾,“用敲钟代替今天的法槌,让银幕上严惩黄克功的枪声与当今依法审判腐败分子的法槌共鸣,映照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原则。”

创作广播剧、电影《邹碧华》,王兴东讲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故事。邹碧华同志生前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王兴东笔下的邹碧华深深地感染了观众,“深入展示了邹碧华同志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与巨大成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决定因素。加入人民政协大家庭的王兴东,把政协文史资料看成是他创作剧本用之不尽的“大粮仓”。在全国政协的支持下,王兴东创作了《建国大业》《辛亥革命》,为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两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写史立传;还把一些政协委员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包括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刘长春和奥运第一夺金者、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许海峰,创作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和《许海峰的枪》两部电影……“老一代政协委员的故事,倾注着浓浓的民主爱国深情。”

用文化自信点燃民族精神,王兴东乐此不疲。问及目前的创作,他刚刚完成一部向党的十九大献礼的影片《火星之歌》,写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作者曹火星的故事,他告诉记者“《妈妈教我一首歌》唱的就是这首歌:妈妈教我一支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王兴东,他要继续到英模人物闪光的灵魂中,寻觅情感中自信的精神支柱。

王兴东深感做编剧是一种荣幸,采撷他人精神,率先淬砺自我,从而构建独自精神的基石:“写好每一句台词,在银幕上为人民代言,讲真话,道真情,辨真相,求真理,把电影人物铸造成一块块有印记的城砖,即使我朽,那砖已垒筑在民族精神的城墙上。”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王兴东 电影 编剧 创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