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清康熙《深夜迎客》瓷画迎接何人

2017年10月20日 17:24 | 来源:收藏快报
分享到: 

这是一幅清康熙年《深夜迎客》青花瓷画(见图)。只见瓷画中,一人高举火把,一人手提灯笼,一人手持一物。三人共同拥簇着一个头戴官帽,身披长袍,颈部长须飘逸,双手合于胸前,身体形态甚恭之人。四人的眼睛朝着同一个方向张望,似乎在等候着贵客的光临。窗内有一侍童,心无杂念,双眼盯着冒烟的火炉,炉上有一茶壶。专注的神情溢于瓷画。室内的案几之上,放置着一插花的长瓶,瓶花边上绘画着似书籍之物。瓷画的周边浓墨处正好衬托出深夜漆黑处的火光照耀的阴影。

图

许多人一生中都会遇到深夜迎客这样的情况,历史上深夜秉烛迎客的事应该是数不胜数,但《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深夜迎接许攸来投的情节,绝对是可圈可点的经典画面之一。

袁绍谋士许攸深夜投奔曹操,是发生在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前的关键时刻,虽然是这场大战前的一个小插曲,但对曹操反弱为强,扭转乾坤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在《三国演义》中,正在为粮草严重短缺,是战?是守?犯愁的曹操,深夜听到故友许攸从袁绍营中过来,既惊又喜,连鞋都来不及穿。“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可以看出曹操那时的心情,对许攸谦恭下士,热情备至。就像天上掉下一颗星星一般。当曹操迫不及待向许攸请教有何良策可以破袁时,却引出一段“许攸问粮”的精彩对话。

攸问:“公今军粮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有。”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子远勿嗔,尚客实诉,军中粮食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只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操惊问曰:“何处得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

两军决战前的生死关头,曹操严重缺粮,正派人送信催在许昌的荀彧火速筹粮。许攸虽然是曹操少年时代的好友,但他曾服务于敌对的阵营,来意还没有表明,就当头问起高度军事机密的军粮,不要说是曹操,换成谁都不会如实相告,正是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便有上面这段精彩动人的对话。

许攸手中有曹操催粮的密信,深知他缺粮的底细,同时又急于向曹操献破袁之计,作为自己的见面礼。所以他迫不及待,来个四连问,步步紧逼。而曹操深恐机密泄露,步步设防,展现出曹操在危难时刻高度的机警性。

两军对决,经过一年多对峙,故友许攸深夜来投并献计夜袭袁绍的后勤仓库乌巢。许攸之计正合曹操寻找战机,出奇制胜之心意。并马上付之实施,亲自率领轻骑五千,冒用袁绍旗号,人衔枝马缚口,将士各带柴草一束,利用黑夜抄小路直奔乌巢。在面临腹背受敌的危急关头,一意向前,以不烧光乌巢誓不罢休的勇气,表率将士。最终捣毁袁绍在乌巢的辎重、粮草,取得霸权,平定了北方。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勇敢和持久力,以及知人善用,官渡之战以曹操全面胜利而告终,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之一。随着明清三国热,三国戏兴起,《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以各种载体出现在世人面前。清兵入关平定中原后,曾一度把《水浒传》《红楼梦》和《西厢记》等列为“诲盗”“诲淫”加以禁毁。但对《三国演义》网开一面,基本通行无阻,而且把《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与《通鉴》《孟子》等书一起,定为“官书”。“以资教胄”,作为教育满人贵族的教材。

也许有的人会问,这个故事的瓷画中怎不见一点军营的气息?这其中与曹操的礼贤下士、对人才海纳百川、唯才是举的风格有关。官渡之战前是曹操转型前最艰苦的时刻,绝不能用“秀”军威来用于待客之道。青花画匠也会充分考虑到曹操手不离卷和对人才的渴求,对人才的知能善用,刻意淡化军营的色彩来凸显曹操此时的形象。


编辑:杨岚

关键词:清康熙《深夜迎客》 瓷画迎接何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