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航天科技:承载新世纪“巡天梦”

2017年10月23日 10:40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在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和相关实验后,于9月22日受控离轨,进入大气层烧毁。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意味着中国航天顺利迈入“空间站时代”。成功背后,离不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多年来在航天领域坚持创新发展的努力。

1121828907_15084579131871n

1121828907_15084579396881n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从相关机构获悉,今年下半年我国还将进行多次航天发射,除了发射我国多个型号、不同类型的卫星和火箭外,还将为斯里兰卡、沙特等国家提供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上述发射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正是航天科技。从组建至今,航天科技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四年前的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空间技术成就展览时表示,空间技术领域是高技术集中的领域,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同志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航天科技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表示,党的十九大必将掀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崭新篇章。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航天科技的全体共产党员和干部职工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迎难而上,顽强拼搏,谱写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造“大国重器”

作为我国航天领域的龙头企业,航天科技通过创新发展,不但完成了包括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北斗导航在内的多个“航天重器”的研制和发射任务,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做大做强航天产业,支撑起中国人的新世纪航天梦。

早在2011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执行任务期间,天宫二号就已经伫立在北京航天城的总装大厅里。从2011年装备出厂到2016年实施发射,时隔5年之久,天宫二号上的零部件能否保证性能稳定、可靠应用成了航天科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和人有寿命一个道理,机器设备也有寿命。”天宫二号总体主任设计师柏林厚明白,“延长寿命”是天宫二号开始“太空长征”的第一步。据介绍,天宫二号上有近300台设备,为了确保这些设备能够完成各自的太空使命,航天科技的科研人员对它们一一进行“寿命影响因素”分析,分门别类地做试验、做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延寿方案。

“整个系统环环相扣,虽然工作量大、耗时长,但多一分付出,天宫二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多一分保证。”柏林厚说。由于太空真实环境与地面环境差异巨大,天宫二号研制团队为攻克多项技术,进行了无数次的检测和试验。这一系列工作难度大、压力重,研制团队耗尽心思、通宵达旦,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和天宫一号执行的任务有所不同。在空间实验室任务中,航天员要在天宫二号中完成30天的中期驻留。为此,当三年前神舟十号飞船载着航天员平安返回后,天宫二号研制团队就立即听取了他们的反馈意见,根据他们的实际体验着手“装修”天宫二号——让墙体颜色由容易引发视觉疲劳的军绿色变为常用的白色;将简单的硬板升级为集吃饭、阅读、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桌子;设计较小的废弃物贮存区,不占用航天员生活空间;甚至连安装在内壁上的把手也由软布变为硬质塑料,方便航天员控制失重漂浮……

“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工作负荷,改善睡眠环境,丰富娱乐生活。”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概括了构建天宫二号宜居环境的目标。朱枞鹏介绍,在22立方米的组合体自由空间里,需要集成内部装饰、舱内活动空间规划、视觉环境与照明、废弃物处理、物品管理、无线通话等多个宜居技术,为此航天科技的科研团队努力使每个细节趋于完美。

除了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项目,在我国探月工程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领域,同样也凝聚着航天科技的付出和贡献。

探月工程方面,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巡视;2014年10月24日,实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实验,成功验证了嫦娥五号任务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再入返回等相关技术,为嫦娥五号采样返回进行技术验证。航天科技介绍,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实现月球软着陆以及采样返回,有望实现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目前,嫦娥五号正在开展总装测试阶段各项相关工作,技术状态和质量受控,计划进展顺利。另外,我国还预计于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

作为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制单位,近年来航天科技加强了航天运输系统建设,大大提升了进入空间的能力,不但增强了现役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还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发和发射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5年9月20日,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首飞成功,长征六号首次采用液氮煤油发动机,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2015年9月25日,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的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成功首飞,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快速发射的小时级跨越,可在24小时内完成发射准备工作,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小卫星快速组网能力,对提升我国快速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2016年6月25日,全新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性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首飞成功,满足了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的需求和未来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长远需求;2016年11月3日,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工程长征五号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征五号是我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将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至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轨道14吨,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航天科技介绍,长征五号动力系统的每一次试验,都堪比一次正式的靶场发射大演练,无论是参与的单位数量,还是试验队伍的规模,以及试验指挥和组织管理、试验系统的技术要求,都是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长征五号被业内称为“冰箭”,是因为全部使用零下一二百度低温液氢液氧推进剂,每次动力系统试验,数百吨的液氢和液氧考验着航天科技的技术水平和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为了保证长征五号的研制计划,航天科技组织科研团队全力攻关,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抢建了动力系统试车台,而且攻克了包括试验指挥管理系统、大流量低温推进剂加注和排放、试车台测控和工艺系统设计、箭台对接系统设计等十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多个模块十余次动力系统试验任务,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总装的要求,随后火箭抵达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一飞冲天创造新奇迹。

正是因为肩负打造“大国重器”的艰巨使命,航天科技从1999年成立以来,就将创新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航天科技目前辖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院)、11家专业公司、12家上市公司和若干直属单位,研发和产业基地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天津、内蒙古、海南等多地。

目前,航天科技拥有两院院士29名,千人计划专家30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1名,国家级专家100余名、学术技术带头人520多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7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3名。此外,拥有国家高级技师1200余人,航天特级技师185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2名,高端人才数量在中央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同时,航天科技还拥有10余个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此外,航天科技还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制定了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取得了数百项标志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航天科技专项的立项研制。航天科技成立以来,共获得5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一万多件。近年来,集团公司先后获得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中国十大创新型企业”“中国工业大奖”等一系列荣誉。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编辑:刘小源

01 02

关键词:航天 科技 发射 商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