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一个少数民族村的供给侧改革实践

2017年10月23日 13:48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靠人均20多亩毛竹山而富得让邻村人羡慕的太银人,越来越感到“经济有危机”了。前年一吨毛竹卖800元,去年卖600元,今年只能卖500元了,还求人要哩。近日,刚卖完一车毛竹的毛景福对吴礼财说,多亏你看得远,早就在田里和林下培植供给新动能,要不然也得和别村人一样抛妻别子外出打工了。

不愁卖时,防着卖不了

吴礼财是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寨里镇太银少数民族村的党支部书记。2012年从村党支部副书记接任书记时,太银村靠着人均20多亩毛竹山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上均山到人、开路上山、科技上山等管护措施到位,竹笋多了、粗了,竹子密了、大了。供给增强的同时,需求也空前旺盛,毛竹每吨卖800元,冬笋每公斤卖20元,还抢着要。太银村人凭着一根竹一棵笋富得让全县农村人羡慕:村财第一,农民人均收入上万,户户盖洋楼,不少人把轿车也买回了家,更让人羡慕的是:这里人有竹山的活干,有竹山的钱赚,不用外出打工,就不用为老人问题、妇女问题和孩子问题牵挂。白天一家同吃一桌饭,晚上一家同睡一幢楼,多温暖、多幸福哇!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大家对眼前的光景心满意足的时候,吴礼财却提出了“不愁卖时,防着卖不了”。他在《村规民约》里加上了“劈竹林杂灌时要留野茶树”,还发动村民利用毛竹加工的下脚料和垦复毛竹山的杂灌作原料种反季节香菇和竹荪等食用菌,支持鼓励村民利用毛竹山养羊、养蜜蜂等。当时,不少村民雇人砍竹、挖笋、当起了“小老板”,听不进调整供给结构的话,吴礼财就邀了几名村干部示范。总有不怕钱多的人,头年成功次年终于跟进了30多户。吴礼财说,当时,虽然种食用菌亩收入有几万元,但远不如竹山收入来得简单,能有几十户人坚持着,也算留住了应对供给过剩的种子。

想到调时,帮着调好来

太银村地处闽赣边界。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00多户、700多口人,有2万多亩竹山,耕地却人均不到1亩。虽海拔高,去县城远,因为历届村班子对脚下乡土的认知和绿色发展的坚持,先将散落于大山深处的16个居住点的村民搬迁至山下公路沿线的6个自然村,接着又用村财把水泥路从黄溪口接到了6个自然村上,还把机耕路延伸至远山,太银人虽身居高远山区,却过着青山环抱、出行用车、干活用机器、做事在本村、赚钱在本村的日子,谁都感觉幸福潇洒。

但到了去年,吴礼财担心的“一根竹一棵笋经济”得“防着卖不了”的供给过剩果真露头了。不仅开车进山等毛竹、收笋的人没有了,自己装车送去,价格降了好几成,人家还说“念在老供货客的份上”,才先把货验收了。吴礼财说,这时全村出现两种人:一种认为不能在“一根竹一棵笋”上吊死,得赶紧求变,调结构。一种认为笋竹行情有好有坏,不好卖就少砍少挖,再等等,不想变。但作为一个村的带头人和主心骨,吴礼财也想出了两套服务方式:对主动求变的村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销售服务,将村两委干部、“六大员”等都分到种食用菌和养羊、养蜂户去结对排忧解难。对那些“等着看”的村民,则用组织化形式,吸引他们加入“太银村高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样,既可以田、以资、以劳入股,也可给合作社打工赚钱,当年合作社就有105户村民入社,就连村上13家贫困户也全部吸收进了合作社。

危机来时,心里不慌了

一个雨过天晴的上午,我们走遍太银村6个村庄,虽家家户户大门洞开,但除了看家狗外却见不着青壮年人。村主任雷世顶说,近几年垦复竹山留下的野茶树现在开始产茶了,这不,全村男女老少见天没下雨都上山采茶去了。太银竹山大多数都有野茶树,垦复竹山把与茶树争食的杂灌一劈掉,茶树就疯长。清明过后,只要肯去采,就不愁卖,老太婆一天也能赚200多元哩!现在太银村能供给的不再只有毛竹和笋,还有有机茶叶、生态肉羊、生态蜂蜜和绿色食用菌及高山蔬菜。

东边不亮,西边亮。山上的毛竹今年降到了每吨500元,冬笋每斤降到了3元,太银人现在心里一点也不慌,因为他们找到了新的有效供给源。满山遍野的野山茶树惠及全村人,每户从清明至立夏,采茶卖茶户均可增收好几千元,种竹荪、反季节香菇和黑木耳的有40多户,户均增收都在好几万元。加上“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105户村民,230多亩茭白、红芽芋和辣椒、茄子,户均增收也在上万元,蔬菜去年畅销于江西南昌、上饶、贵溪及本市邵武、圣农,今年蔬菜才种下,订单已订满。秋竹新村组的雷大爷说,他家90亩竹山,去年卖竹卖笋少了近万元,但种黑木耳、采茶叶和为合作社种菜却收了3万多元。全家总收入没减,反而还增了两万多元。像雷大爷那样的家庭收入,在太银多得是。

采访感言:明智者胜

一条灰白水泥路,飘带般蜿蜒于数万亩竹海间,将6个美丽畲寨连接于村部小楼周围。这是太银的生态美。

雄踞闽赣要塞的“火烧关”和200多户“白天阖家同吃一桌饭,晚上全家同宿一幢房”的相亲相爱。这是太银的人文美。

但这一切都起因于这里人不出村就有事做、有钱赚,归功于村里主心骨的认知乡土、再造乡土和面向市场调整供给结构的责任和担当。

供给过剩,一般都有隐性期、显现期和爆发期等3个阶段。隐性期改革者为明,显现期改革者为智,爆发期改革者为无奈。

太银村能在“竹经济”最旺时预见“过剩”的隐性而调整,在供给不畅时双手发力重构有效供给而造富一方,堪称“明智者”。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少数民族 毛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