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刘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呼唤工匠精神

2017年11月02日 14:51 | 作者:刘晓 |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作者:浙江工业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刘晓

推崇“工匠精神”的时代,一定是经济比较富足、百姓生活比较富庶的时代。这些时代的人们已经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对一切产品开始有了质量和品质的追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当下中国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广泛讨论与认真追求,正是新时代这一主要矛盾的具体反映。

说起“工匠精神”,大家一般想到的是美国、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事实上,工匠精神并非是一个国家所特有的东西,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细数一下技术史和各国发展史就可以发现,那些对“工匠精神”比较推崇的时代,往往都是经济比较富足、百姓生活比较富庶的时代。这是因为,这些时代的人们已经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对一切产品开始有了质量和品质的追求。相反,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年代,“工匠精神”也往往比较缺乏,究其原因,也往往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不想做或不能做,换句话说,没有人为“工匠精神”买单。这就说明“工匠精神”并非是一个主观的意识,而是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这一点,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1120029215_1480558411394_title0h

先说说中国。熟悉历史的朋友都很清楚,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推崇。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技进乎艺,艺进乎道”。至今广为流传的一些“工匠精神”的记录,多是出现在像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这样的年代,也唯有这样的时代,百姓生活殷实,才出现了在基本生活水平满足之上的对更好的生活品质的追求。而在中国历史上那些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灾荒年间,却鲜有关于“工匠精神”的刻画。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宋代也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有记录显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等发明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实际运用,而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在这样一个“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的时代,百姓生活殷实,追求品质的需求强烈,才有了众多独擅其法的名家产品,有了流传至今的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等传世品牌。

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其“工匠精神”的崛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纵观其制造业的历史,“山寨”几乎是一个任谁也绕不过的阶段。例如,被誉为“匠人之国”的日本,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工匠精神的典范,其生产的无论是电子电器还是日常的手工艺品,都被打上了“工匠精神”的烙印。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日本在二战之后经济复苏的时间里,由于物资匮乏,生活水平快速下降,对生活必需品的追求根本无从谈及精益求精的奢望,同样也是靠山寨欧美国家的产品起家。当时,日本的山寨产品覆盖了食品、服装、小商品、玩具、动漫等行业,“日本制造”也一度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而到了后来,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对基本物质满足之后,才开始了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比如,这几年中国人疯狂抢购的日本电饭煲,其之所以浓缩着我们所谓的“工匠精神”,也是得益于近十几年来日本主妇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她们有着对烹制更好米饭的强烈主观愿望,从而推动了业界对电饭煲技术的革新。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对米饭的烹煮,是作为艺术来对待的,而不是作为家务来对待的。”正是这种想让熟饭变得更香甜的民间需求,才逐步淘汰了容易把米煮焦的地盘加热技术,代之以可以均匀加热、米饭口感更好的IH加热技术。也正是对于可以跳舞的“寿司米”的追求,才催生出融6000个专利于一体的电饭煲。

再回溯到二战之前,德国、美国在历史上也曾经背负着“山寨大国”的称号,其发家史同样摆脱不掉“山寨”的影子。这些国家的经济模式也一度非常落后,长年累月从事低端产品加工,工匠精神根本无从谈起。只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等到那些愿意为高性能和高技术买单的消费群体逐渐出现,用了近百年才逐步摆脱了“山寨大国”的阴影,顺利完成了转型,从而成为今日的创新大国。

鉴古知今,经济腾飞初期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德美日等发达国家都曾经遭遇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物资相对匮乏,消费者因为购买力很低,加之市场供应不足,需要首先解决“有无”的需要,人们自然希望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实用的产品,即“物美价廉”的消费观。在这个时代,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低,消费者只是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着眼于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因此,产品的价格是否具有吸引力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刚刚启动,生产企业和生产能力都很有限,而消费者的需求又极大,因而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需求并不受到生产者的重视。在生产者看来,只要其产品的价格能够被市场接受,无论多少产品都能卖出去,根本不用担心消费者会有其他额外要求,因而生产者只是从企业自身出发,力求通过产品标准化来提高效率,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以获取更多利润,这在当时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现在,我国经济经过高速发展,正在从生产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标准有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灵的充实,消费时也变得越来越挑剔,他们对商品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是价格和实用性,而是商品是否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以及购买和消费过程是否能够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满意”与“不满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这时的人们会意识到,最好的东西意味着生产产品的时间、材料、工艺、知识产权更多,成本自然就更高,而如果再强调物美价廉,就仅仅意味着用低的价格倒逼产品降低质量和标准,已不再具有吸引力。

因此,在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后,当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真正提高到一定阶段,当老百姓的消费意识从追求“价廉物美”的“低端消费”升级为“品质至上”的“中高端消费”,“工匠精神”自然会得到回归。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匠精神”只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副产品。它犹如一朵轻倚时光深处的花蕊,让我们静待花开。我相信,在一个繁荣富强、和谐安康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我们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的心中。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工匠精神 新时代 矛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