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北京:胡同宽不足五米机动车或将禁行

2017年11月09日 09:27 | 作者:裴剑飞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1121927274_15101877294241n

西城区达智桥胡同拓宽,成为西城区首个居住区步行街。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1121927274_15101877296041n

昨日,东四四条,修旧如旧后的胡同建筑。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私搭乱建”拆了,“开墙打洞”堵了,但背街小巷究竟需要恢复成怎样的面貌?昨天,记者从市城管委获悉,《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已编制完毕,对背街小巷的建筑立面、交通设施、牌匾标识等十大类36项元素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规范,将于近日发放至核心区的每个街道以及全市16个区。

今后,各区、各街道如何修复“背街小巷”便可参考《导则》的方案。

其中明确要求,新修复的街巷设施不允许破坏胡同的传统风貌,而宽度在5米以下的胡同,机动车或被禁止通行。

保护四合院 鼓励旧料利用

在四合院风貌保护方面,《导则》明确规定,要以尊重历史、景境相配、因地制宜、便民利民为原则,重点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内胡同的整治,保护胡同-四合院的传统空间肌理,整治后的街巷要呈现古朴典雅的风貌特色。

而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则按照“古今有别、新旧有别”的原则实施分类管控。

其中,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对建筑体量、高度、形态、色彩、材质等进行严格的管控,其他建筑的外观要求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并鼓励旧料利用。

各区修复“背街小巷”可参考《导则》

“《导则》的制定是基于上半年东西城背街小巷的治理经验,分别借鉴了西城的《城市街区设计导则》和东城区的《百街千巷——东城区街道环境提升十要素设计导则》,由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牵头,会同市规划国土委联合编制。”市城管委整治处副处长任玉霞表示,今后各区、各街道如何修复“背街小巷”便可参考《导则》中给出的方案。

据了解,按照北京市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要求,核心区计划三年完成2435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在整治提升标准上,核心区胡同将实现“十无一创建”,“十无”即: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一创建”即:创建文明街巷。

截至11月初,报送达到“十无”标准的背街小巷有182条,在施1295条。未来,背街小巷治理还将从核心区拓展到中心城区及通州区。按照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二次全会精神,为全面加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在核心区开展整治提升基础上拓展到了中心城区及通州区,建成区比照核心区,按同一标准、同一规范开展环境整治提升。

■ 焦点

胡同是否会成同质化复制品?

各区和街道有一定自主权,可因地制宜体现不同风貌

《导则》出台后,是否会出现胡同变成千篇一律的复制品?

市城管委整治处副处长任玉霞表示,原则上核心区每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都必须按《导则》设计。不过,各区和街道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具体到每一条街巷和每一片区域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因地制宜地体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色。《导则》绝非是强制性要求,其中也并不是只有千篇一律的风格。

“《导则》主要起到规范作用,让各区、各街道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规可循,整体上不破坏背街小巷的风貌即可。”任玉霞解释,“比如橘色等比较突兀的颜色,将不允许出现在传统风貌的胡同中。还有一些无障碍通道的扶手,通常会采用比较亮的金属色,我们也建议使用与传统风貌相一致的材质。”

怎样解决胡同里的交通问题?

实行差别化配置,宽度在5米以下的胡同机动车或禁行

针对公众关心的交通问题,《导则》提出,将结合街巷胡同宽度,确定差别化的交通组织方式及交通设施配置要求。比如宽度5米以下的胡同,建议设为慢行胡同,人可以在胡同中步行,自行车也可以通行,两侧不得施划机动车停车泊位。

“像这种慢行街巷胡同,可以在街巷胡同口设置可拆卸或者可以升降的阻车桩,以此来限制机动车的通行和停放。”任玉霞说,而宽度在5米至9米的胡同,则建议设为单行胡同,允许机动车单向通行,宽度为6米以上胡同可以施划单侧停车泊位,但需预留宽度不少于3.5米的消防通道。宽度在9米以上胡同,建议设为双行胡同,组织双向交通,并在一侧施划停车泊位,也同样需要预留宽度不少于3.5米的消防通道。“远期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胡同中不再停车。”任玉霞说。

■ 探访

达智桥胡同“升格”成为步行街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宣武门外大街的达智桥胡同。路口处几根石墩拦住机动车进出,还立起一座仿古牌楼,石板地上“达智桥胡同”五个大字古朴醒目。

西城区环境建设办宣传动员科科长周洪宇说,长达180米的达智桥胡同内共有25个院落,其中还包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椒山祠。原先的建筑也都是清一色的“民国风”,但不知从何时起,达智桥胡同变成了“脏乱差”小吃一条街,在拆违腾退的一年里,达智桥胡同共拆除了60处违建、封堵了12户开墙打洞。

从去年开始,西城区便着手对达智桥胡同进行整治和拓宽。原来被商铺挤得只剩两三米的路面宽度达到了近七米;部分临街老建筑的外立面还进行仿古修缮,恢复至晚清民国风格;今年上半年,又摆上了花箱、栽上了绿植。

据了解,从今年9月1日开始,达智桥胡同正式成为步行街,只允许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工具入内。“能成为步行街,非常不易,现在北京的步行街基本上都属于商业性质,而达智桥胡同是西城区首条纯粹的居民区步行街。”周洪宇说。

达智桥胡同“升格”为步行街后,如何解决胡同内居民的停车需求成为了新难题。为此,街道办和周边单位协调,最终在宣武门外大街路东侧给居民们解决了一部分路侧停车位。

东四四条“修旧如旧”一步一景

“东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忽必烈时期,来到东四,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明清建筑的风格和传统胡同的肌理,这次整治也是本着这个原则进行的。”东四街道办事处工委书记荀连忠站在东四四条86号院前,指着一座民国风格的二层小楼说。“这座老楼,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的古建筑专家马炳坚现场把脉,对于那些无法明确旧有面貌的老楼,则采用暂行保护的方式。”

据了解,这座二层小楼曾是一家在1928年就营业的照相馆,建筑材料十分考究,墙体上的红色花砖产自德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在修复时尽可能保持历史原貌,对破损较轻处进行修复,而有的则进行挖补,用新砖替换破损过于严重的旧砖。

“老砖和新砖的颜色还是有一些差别,虽然无法再造出近100年前那样的老砖,但我们努力在形制和颜色上‘修旧如旧’。”荀连忠说,在治理以前,这栋楼真的是岌岌可危,先后被冷饮店和拉面馆侵占,木质结构损毁严重。

沿着这条胡同前行,整治后的东四四条可谓是一步一景,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新修葺的“口袋花园”,一处违建还被改建成游廊供居民们休息,临街门楼的修复也都十分精致,垂花、门簪、砖雕等细节也很讲究。(记者裴剑飞)

编辑:秦云

关键词:北京 胡同 背街小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