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这些民主党派前辈,都曾是“无冕之王”

2017年11月09日 10:19 |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分享到: 

11月8日,是中国第18个记者节。一大清早,团结君的微信朋友圈就收到了来自各方的节日祝贺,顿时感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投入新一天的工作中。

曾几何时,记者被冠以“无冕之王”之称,意指记者应不避艰险、不惧权贵、不贪图金钱,用手中的笔揭露丑恶、维护正义。因此,“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成为新闻人的职责和使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禁要怀念那些曾为民主和进步鼓呼、为民族兴亡呐喊的“无冕之王”,他们中很多都是民主党派的前辈,在烽火岁月中以笔为戈,著就了新闻界历史上一篇篇佳作。

注:排名不分先后

邵力子

(1882—1967)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会,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提倡革新文学。

办报经历:1907年与于右任等一起创办《神州日报》,宣传反清思想。1909年5月,他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宣传革命思想,三个月就被反动当局查封。10月,又创办《民吁日报》,继续革命宣传,仅42天又遭查封。11月后,到陕西高等学堂任教,因宣传新思想被当局驱逐出境。1910年夏末重回上海,与于右任等人一起创办《民立报》,倡导国民独立精神,积极宣传北伐,成为当时同盟会的重要指挥所和革命党人进行光复活动的联络机关。1916年1月,与叶楚伦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任经理兼编本埠新闻,报道“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1919年,《民国日报》辟《觉悟》副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运动。

1920年8月,和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一直主张国共合作,曾任国民党中宣部部长,1949年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和平协定后,脱离国民党政府。解放后,留驻大陆,任多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

柳亚子

(1887—1958)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人。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办报经历:1905 年,柳亚子在同里自治学社发起学生自治会,主编《自治报》,后改称《复报》,自刻、自印,每周一次。后来改为月刊,从油印改为铅印,从单张改为单行本,在日本东京印刷,寄回上海发行,后来成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小卫星”。《复报》是辛亥革命前在海外印行的重要革命刊物之一,柳亚子先后发表《立宪问题》《民权主义!民族主义!》《吴日生传略》《夏内史传略》《中国灭亡小史》《云间张女士传》等论著和大量的诗篇。

陈启修

(1886—1960)

后改名陈豹隐,字惺农,笔名勺水、罗江。四川中江人。从事理论著述、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为中文《资本论》最早译者。

办报经历:1930年8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党前身)成立会议,并成为中央干事会成员。曾任《广州民国日报》主笔,与郭沫若组织四川革命同志会,出版《鹃血》杂志。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任武汉《中央日报》总编辑、武汉新闻记者联合会总主席、武汉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等。1947年受聘为重庆大学商学院教授兼商学院院长。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被调到新组建的四川财经学院任教。后加入民革,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病逝于成都。

王昆仑

(1902—1985)

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2年参加国民党。1926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因不满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参加反蒋民主运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为争取国民党上层人士做了大量工作。

办报经历:王昆仑是著名报人。1932年他同孙翔风、华方增等人,在无锡创办《人报》,王昆仑用 “大鱼”、 “戡天”等笔名,为该报撰写了《问无锡青年》、《对抗日到底,对内争取自由》等许多文章。1938年初,他同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等联名发起创办《全民抗战》三日刊,特别是为徐州突围和武汉保卫战编写了不少宣传、鼓动文章。还同侯外庐、翦伯赞等主编了《中苏文化》杂志。1956年《团结报》创刊,王昆仑曾任报社首任社长,为《团结报》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努力。

司马文森

(1916—1968)

原名何应泉,泉州东街人,中国著名作家。抗战时期,先后在上海、广州从事救亡宣传工作。内战时期,投入反对内战的斗争,其间,撰写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和小说。解放后,任中共港澳工委委员,香港文汇报总主笔,民革中央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华南 文联常委,华南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理事,中南文联常务理事,中国新闻社理事。

办报经历:1932年,编辑地下党刊物《赤色群众报》(油印版)。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他主编《农民报》,经常以林娜等笔名在泉州一些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传播革命思想。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组织干事,负责暨南大学及江湾农民文艺学习小组,经常以耶戈笔名在《申报》《作家》等报刊发表抨击时政的犀利短文和揭露现实的短篇小说。1937年在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从事抗战宣传,募捐,为坚守在四行仓库的爱国军士送医药和给养等。后随救亡日报社转广州,兼《救亡日报》记者并大力推动战时文艺通讯员运动。

高一涵

(1885——1968)

原名永浩,别名涵庐、梦弼、笔名一涵,安徽六安人,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法。曾任民盟江苏省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

办报经历:在日本期间已经开始写大量的评论文章投稿,先后参与了《苏报》《民立报》《独立周报》等的编辑工作。1916年7月回国后与李大钊一块办《晨报》。结识章士钊之后,亦与李大钊、陈独秀、杨端六、周鲠生等一道,成为《甲寅》杂志的重要撰稿人之一。经常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撰稿,并协办《每周评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之一,高一涵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大量作品,著作有《政治学纲要》、《欧洲政治思想史》、《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等;翻译有《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哲学》等,另有诗集《金城集》。

胡愈之

(1896——1986)

原名学愚,字子如,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浙江上虞丰惠镇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具有多方面卓著成就的革命学者,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是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第一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出版总署署长、《光明日报》总编辑、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办报经历:1915,任《东方杂志》编辑,并发表著评文章。“五卅”运动中,编辑出版《公理日报》,报道运动的起因与发展过程。“四一二”政变次日,起草对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信,邀集郑振铎等7人签名在《商报》上发表。“九一八”事变后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主编《东方杂志》等刊物。先后筹办《世界知识》《妇女生活》等杂志。1936年,协助邹韬奋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主任,主持出版《团结》、《上海人报》、《集纳》、《译报》等报刊,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武汉沦陷后到桂林出版《国民公论》半月刊,组织国际新闻社、文化供应社。1940年赴新加坡帮助陈嘉庚办《南洋商报》,后流亡苏门答腊。抗战胜利后他创办新南洋出版社,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风下》周刊、《新妇女》杂志。

闻一多

(1899—1946)

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办报经历: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1925年5月从美国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王思翔

(1922——2011)

别名张禹,曾用笔名于人、王十洲等。浙江平阳人。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办报经历:抗战时期曾在《江西青年报》和《文化服务》杂志任编辑,发表杂文和时事评论,宣传抗日、民主与进步。内战时期,曾在《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平报》等报刊上发表数百篇针砭时弊的杂文,被人认为是战时东南地区在读者中最具影响力的作者之一。他在台湾出任《和平日报》主笔,又与著名作家杨逵创办《文化交流》,致力于搜集整理和研究台湾文化史料,团结台湾文化界人士,开展宣传祖国进步思想活动,争取民主自由。

1947年秋,他应聘为《浙瓯日报》主笔,直至1949年5月温州解放。他在李公朴、闻一多遇刺后毅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为温州地区“民盟”领导人之一。解放初期,他在浙南游击纵队机关报《浙南日报》和《进步报》、《当代日报》(杭州)任编辑。1950年春,他在业余与友人创办“泥土(出版)社”。一直到1954年,他是“泥土社”事实上的主编,经他编发的书稿累计有几百种之多。他在《文汇报》、《大公报》副刊以及《文艺报》、《文艺月报》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学评论,1953年结集出版《文艺的任务及其他》。

叶圣陶

(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办报经历: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1年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五卅”运动,与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同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郑振铎

(1898—1958)

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曾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办报经历: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20年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与《小说月报》,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冰心

(1900—1999)

冰心,又名谢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办报经历: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产生很大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

徐伯昕

(1905-1984)

原名徐亮,笔名徐吟秋、徐味冰、赵锡庆。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办公厅副主任,发行管理局长兼新华书店总经理,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文化部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秘书长、第五届中央秘书长,第六、七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办报经历:1926年协助邹韬奋承办《生活》周刊,宣传进步思想,真诚热情地为读者服务。“九一八”事变后,他和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用文字和图片揭露日寇的侵略暴行。1932年,和邹韬奋一起创办生活书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将生活书店办成出版马列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的革命书店,历任经理、总经理。194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与郑振铎等人创办《民主》周刊。1945年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任理事。1946年被选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理事。1948年在香港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

傅雷

(1908—1966)

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办报经历: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曾在《东方杂志》《时事新报》《晨报》等发表多篇作品。

柯灵

(1909—2000)

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原籍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生于广州,1932年6月参加革命。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第二届民进中央理事,民进中央常委,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办报经历:抗战爆发后,任《救亡日报》编委,主编《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民族呼声》等刊物,刊载了史沫特莱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红军在前进》,杂文《暴力的背后》,宣传抗战,《世纪风》鲜明的政治立场,使之成为孤岛上海一座文学堡垒,团结了进步作家,受到日伪的胁迫,因此于1939年5月被迫停刊。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

唐弢

(1913—1992)

原名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1913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办报经历: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化运动,参加初版《鲁迅全集》编校。又支持《鲁迅风》周刊,编辑《文艺界丛刊》,兼任中学教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柯灵合编《周报》,参加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民主运动。《周报》被禁,转编《文汇报·笔会》。新中国成立后,致力鲁迅著作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坚持杂文、散文创作,历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等。

司徒丙鹤

(1916—2010)

致公党党员;著名作家和记者;中国新闻社离休干部,香港作家联会永久会员,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名誉会长; 1949年,被周恩来总理委任为著名华侨司徒美堂的秘书;曾与司徒美堂一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参加开国大典。2010年病逝于北京。

办报经历:先后任职于香港星岛日报、华侨日报、华商报、文汇报;广州前锋日报、新商晚报;北京国家侨委、中国侨联、全国政协华侨组、内务部,山东劳动大学。

编著文集有:《祖国与华侨》、《束风楼杂记》、《京华感旧录》(五卷)、《从牛棚到干校》、《美加纪行》、《北京政嬗见闻录》、《爱国主义与现代化》、《特写通讯选集》。另一作品《在骷髅上的狂笑》,原稿毁于文革,未能出版。

杨振声

(1890—1956)

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山东蓬莱(今蓬莱市)水城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九三学社社员。

办报经历:1918年与进步同学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任编辑部书记。1930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校长,1933年,与沈从文合作编辑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946年与沈从文、冯至合作编辑《现代文录》,主编《经世日报·文艺周刊》。

李长之

(1910—1978)

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九三学社社员。

办报经历: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在校期间发表散文作品。《我所认识的孙中山》是他早期习作。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同时参加了《文学季刊》的编委会。1934年后曾主编或创办《清华周刊》文艺栏、《文学评论》双月刊和《益世报》副刊。在出版第一本诗集《夜宴》前,开始理论批评的写作。1936年出版《鲁迅批判》—书,产生影响。该年自清华大学毕业,遂留校任教。以后又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员。1944年主编《时与潮》副刊。1945年任国立编译馆编审。抗战胜利随编译馆由重庆北碚迁南京,主编《和平日报》副刊。1946年10月赴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并参与《时报》、《世界日报》的编务。这时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批评。

以上内容源自公开资料,由于资料收集有限,遗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谅解。欢迎留言补充和指正。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上海 中国 办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