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谭利华:让交响乐“流行”起来

2017年11月21日 09:30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彩C2017-11-21zx801_P_1_539_647_1599_1420

一个国家不能只沉浸在娱乐中,应该有一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流文化,引导大众提高文化修养和内涵。

◆谭利华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曾应邀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等世界一流乐团,还经常指挥中央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中国主要乐团。

多年来,他说他只做了三件事:一是普及交响音乐,二是推动本土音乐创作,三是加强乐团高度职业化建设。

在音乐生涯中,他一直所追求的,就是:“真正俯下身子,深入到人民之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

这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谭利华。

采访地点约在了谭利华北京交响乐团的办公室。刚刚从北京杨家沟村下基层演出回来,又指挥彩排一上午《江姐》音乐会,谭利华脸上难掩连日来奔波的疲惫,但精神依然充沛,语音依然铿锵。

他已经习惯了每天的忙碌工作,特别是面对他所热爱的交响音乐。

让小众变成大众

“文化分为陶冶和娱乐两大类,一个国家不能只沉浸在娱乐中,应该有一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流文化,引导大众提高文化修养和内涵。”在2017年的两会上,谭利华带来有关“关注主流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的提案,并不断地向在场的委员以及媒体重复着自己的这一观点和思考。

怎样的文化形式可以陶冶人?“就是能启发人思考的作品。”在谭利华的心中,交响音乐就是可以陶冶人的文艺形式。

每年,除了在国内的数十场演出以及在海外的数场巡演外,谭利华及其团队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学校、军营、厂矿甚至田间地头上,将本来小众的交响音乐展现在大众面前。

谭利华就是想让人知道,交响音乐并不都是大家想象得那样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如果喜欢热闹,可以听听舞曲、波尔卡、序曲、圆舞曲;如果喜欢安静,可以听听马斯奈的冥思曲、乡村骑士间奏曲……”

特别是在深入基层、到民众中演出的时候,谭利华会结合每部作品深入浅出地解说,即便每部作品他都已经解释过几十次、几百次,还是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民众,每部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他特意用“唠家常”似的解说方式与民众拉近距离:音乐不见得非得听懂不可,只要是某一句旋律能让你产生画面感,让你联想到儿时的、以前的、朋友间的、亲人间的画面,能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就足够了,这就已经达到交响音乐的陶冶功能了。

高雅音乐的人才培养,还得从娃娃抓起。上世纪90年代,北京交响乐团举办的“交响乐进校园”活动,是全国交响乐团中做得最早的。

每次到各个学校去,校长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表达着同样一个意思: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欣赏古典音乐好像没有那么浓郁的兴趣,挺让人着急的。对此谭利华倒也淡定,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对音乐艺术的喜好也有不同,不用逼着大家喜欢,只要大家能够走进音乐厅、静下心来欣赏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会逐渐爱上交响乐的。

淡定的背后,谭利华却也经历了太多的“苦思冥想”与“想方设法”。一开始是去学校发票请学生们免费观看交响乐,后来开始与中小学合作,成立管弦乐队、交响乐队,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在大中专院校,则进行针对性的演出,比如去北大、人大,会演奏一些像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贝多芬的交响曲;去理工类学校,就演一些大家听得多、耳熟能详的管弦乐。每次演出过程中,谭利华都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介绍交响乐的知识,让学生们通过音乐会,更多地了解交响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的普及,交响乐培养了一批年轻观众。在维也纳,欣赏古典音乐的多是50岁至70岁的人,谭利华的外国朋友解释说,人大概在年轻时都比较浮躁,当年纪大了,沉静下来以后,才会在交响音乐、古典音乐中去寻找自己的过去,来回忆、来想象。这时,谭利华总会很骄傲地告诉他的朋友:中国现在很多年轻人渴望了解古典音乐文化,愿意听听真正的交响乐。这种现象有别于西方,是谭利华认为中国交响乐发展大有可为的地方,也是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交响乐进校园”的初衷。

2007年,作为全国表演艺术最高殿堂的国家大剧院建成,谭利华再次看到普及交响乐的机遇。他清楚地记得,国家大剧院的首场交响乐是由他执棒的,距今已整整10年。在这期间,他作为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经常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演出、讲座。10年合作,大剧院给他的感觉,就是“专业、规范、细致”。在他看来,国家大剧院专业细致的服务,能让更多人切实感受与欣赏到交响乐的真正魅力,从而愿意走近交响乐。而这也正能接近他“普及”的初衷。

交响乐的普及,“品牌”支撑必不可少。没有品牌怎么办?那就自创品牌。从1997年起,谭利华开始倡导并策划北京新年音乐会,并坚持至今,成为北京交响乐团的品牌。这一举措,其实来源于谭利华观看1987年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的一个顿悟———过春节不只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闹地吃吃喝喝的方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用欣赏音乐、享受美的方式来辞旧迎新,不也很有意义吗?

20年后的今天,谭利华清晰地记得,1997年的北京新年音乐会,连演了两场,一场是晚上7点半至10点,第二场是10点半到跨年,出乎意料而又在意料之中的是,一票难求。两场音乐会结束后,下起了大雪,连续忙碌十几个小时的大家亢奋地在雪路上走着,丝毫没有困倦。就是这个场景,让谭利华一坚持,就是20载。

北京新年音乐会的场所,多选择在基层的文化馆或演播厅,旨在为最普通、最基层的百姓演出。“对于高雅艺术,很多时候不是人民群众理解不了,而是没有向他们展示最好的艺术形式。”在上世纪90年代末,谭利华就已经预见到普及交响乐的必要———再过几十年的北京,将会成为世界一流首都,必须有一个和首都地位相称的交响乐团,需要有一批能够欣赏交响音乐的观众。

其实,普及交响音乐的理念,谭利华深受其老师、指挥大师李德伦的影响。“李先生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普及交响乐。”谭利华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跟随李德伦走过上百场演出的情景:大到熙熙攘攘的万人礼堂,小到寥寥几十人甚至几个人的小教室,李德伦都在不厌其烦地讲交响乐对一个人的性情多么重要,讲接受美的享受对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

谭利华显然已经出色地接过“普及交响音乐”这一棒,践行着他这一代音乐人的责任与使命。

编辑:位林惠

1 2 3

关键词:交响乐 流行 音乐 乐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