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2017工作年会综述

2017年11月22日 16:55 | 作者:华苑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枫林晚景,霜叶早红,金秋是北京最美丽的季节。2012年,北京画院以传承中国传统文脉为己任,发展当下美术事业为目标,在文化部指导下成立了“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与“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 。今年适逢北京画院建院六十周年、两个中心成立五周年之际,为总结五年来两个中心的工作,加强学术交流,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北京画院于9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 2017工作年会。

两个中心的顾问、研究员,国内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的负责人以及来自捷克、日本等国,中国台湾等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主持,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致欢迎辞。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赴北京画院美术馆参观了“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的“光影岿然——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两个展览。

在开幕式上,“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主任薛永年,“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陈履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世平,天津博物馆原副馆长李凯,北京雍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分别致辞;“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吕晓和“传统中国画研究中心”秘书长乐祥海进行了2017年的工作总结并展望2018年的工作计划。

在大会发言环节中, 4位专家进行主题发言: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的发言题目为《在融合中西的基础上为传统再创新——浅议当下中国人物画创作》 ,她对20世纪以来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在“以西入中”的过程中的巨大改观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梳理,并指出而今中国画家的素描功夫、造型能力已经不再是缺欠,恰恰成为人物画创作的一个问题或者是困扰。

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的发言题目为《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以〈张林宗肖像〉作者考为例析清初遗民书画》 。明清易祚,在肖像画领域,为忠臣烈士、气节文人留真,并以之砥砺士气,兹风于彼尤盛,上海博物馆珍藏《张林宗肖像图》为此中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而画家,其行、其状、其艺,几乎淹没于烟墟废堵、潜踪蔓草间矣。凌利中以册后诸家题跋为线索,结合其它文献、书画实物,断定此画系出明末清初“善写照、博学能诗”的画家赵澄之手,且多有著录,并对其人其艺作一钩沉,补画史之一鳞半爪;通过赵澄于明清鼎革之际四处漂泊的典型遗民身世,带来其画风的不断转变,从吴门画派、华亭画派,以及其《招隐图》洋溢的金陵画派风格,已经透露出清初金陵画派先驱之面貌。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原学艺部主任西上实的发言题目为《雪庵瑞光的山水画法》 。他从雪庵瑞光与齐白石师徒关系与交游入手,结合日本收藏的诸多瑞光绘画作品,认为其山水画风格以学习宋刻丝和石涛风格为主,齐白石对这种创新山水画的评价“匠家千古此雷同,卅年删尽雷同法” ,重新认识雪庵瑞光的绘画成就。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美术研究》编辑张涛的发言题目为《两字槐堂如写上无群鉴赏买相争——齐白石、陈师曾关系新考》 。齐白石与陈师曾二人关系一直是近现代艺术史上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艺坛佳话” ——陈师曾因激赏齐白石的艺术而倾全力无私扶持提携始终,齐白石借此由“欲乞燕台葬画师”豹变“海国都知老画家”而感恩终老。这种貌似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和谐印象与融洽表象,大多来自齐白石后来发表于公共领域的口述史抑或题跋诗文之类的文字表达。对齐白石日记及陈师曾信札等更显私人心态的一手文献及其所隐约流露出的微妙信息,进行一番细致梳理与祛魅考察后会发现,以往研究都陷入到了由齐白石所刻意设计与引导的印象陷阱之中。齐白石与陈师曾所呈现出的复杂关系张力,彼此交往之中的晦涩地带以及齐白石后来主观建立和睦表象的意图与动因,仍然存在很大诠释空间与探究可能。

随后的三场专题学术研讨会中,除发布关于齐白石和传统中国绘画研究的新成果之外,专家学者还就“由齐白石艺术看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缺失”和“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困境”两个议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学术讨论,体现出北京画院既注重学术研究,又积极思考当下美术创作方向及面临的问题的担当意识。

“齐白石研究”板块研讨中, 21位学者作了主题发言,研究范围涉及齐白石艺术的收藏、历史沿革、中西文化交流等,是学界在齐白石研究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针对“由齐白石艺术看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缺失”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台北“故宫博物院”原书画处处长王耀庭的《谭延闿家藏齐白石画印二事》以谭延闿后人捐献给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齐白石的画与印为研究对象,回溯了这一段收藏的历史渊源。这些作品是齐白石所画的《谭文勤公像》和其所刻的八方印章, 《谭文勤公像》呈现了齐白石早年依照片画肖像的艺术面貌,而八方印章则展现了齐白石1917年前后印风,及谭家磨去重刻的史实。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的《潮流内外——齐白石、徐悲鸿、大雅宝人及其艺术生态圈》围绕齐白石、徐悲鸿与居住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的艺术家们所建构的生态圈展开,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探求齐白石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为何成为艺术家中的“偶像级人物” ,同时分析齐白石与徐悲鸿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地位起伏,进而揭示20世纪上半叶北京艺术生态变迁、潮流涌动的部分原因。捷克布拉格国立美术馆研究员贝米沙以《<布拉格的东方眼——捷克画家齐蒂尔研究>新书介绍》为主题,齐蒂尔在京期间曾与京派名家齐白石等艺术家往来频繁,对他的艺术生涯的研究为当时北京艺坛的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在1928年至1936年间,齐蒂尔在欧洲筹划了约20余场展览,促进了中西艺术交流。

“传统中国绘画”板块中,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赵琰哲的《走出深闺——明末清初名妓肖像画的艺术表达与自我认同》以明末清初“秦淮八艳”肖像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侧颜斜视、水墨白描等艺术表达,探讨隐藏在画面背后其“风尘女侠”的自我认同。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主任汪亓的《浅谈<翁嵩年溪山行旅图>卷》通过对像主清初文士翁嵩年、画家禹之鼎、图像《翁嵩年溪山行旅图》三个层面的分析,探讨此画的图绘过程与意图,及其与文徵明《溪山行旅图》之间的借用与改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的《农夫之乐——中国绘画中的乡村休闲生活》通过探讨古画中“豆棚闲话”这类乡村生活场景,关注到学界之前较少注意的光膀鼓腹的农夫形象,从而探讨古人对休闲生活的表达。

同时,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的馆长、理论家和北京画院的画家就“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困境”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大家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当下改造中国画,承继传统,首先要研究中西之间的体用问题,本体应该为中国艺术,有选择地吸收西方艺术;其次是进出的问题,学了素描和速写,进去以后怎么出来,周思聪最可贵的就是进出自由,取舍之间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再就是,艺术情感是支撑创作力的源泉,对生活有冲动的感知力。将理论研究所得出的规律与范例,应运于创作的长久发展,才是中国画的健康之路。中国美协副主席、人物画家何家英指出,不能把素描理解成西方明暗素描的代名词,素描本质上是要解决绘画的关系和规律问题,不能停留在明暗上;很多人物画家依赖于照片,根本离不开照片那点影子,根本没有主观的提炼,不知道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依赖照片成了越来越停留在明暗问题的罪魁祸首,依赖照片画画也成为我们的一个障碍。北京画院老画家石齐说,有人说要打倒笔墨,这是很片面的观点。因为笔墨是中国画灵魂,拿掉笔墨,谈不上中国画,就像拿掉技术,谈不上油画。笔墨不等于技术,不能打倒,现在中国画的特点保持得不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经过五年的耕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和“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展了多项学术研究和展览,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彰显了北京画院作为国家专业学术机构的文化责任和使命。


编辑:杨岚

关键词: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 齐白石艺术 国际研究中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