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我的宁夏川

一个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教育精准扶贫案例剖析

2017年11月23日 09:15 | 作者:张宝川 杨朝英 范文杰 宋宝刚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少年心事

我8岁那年,母亲因病离世。在我这个年龄段,有多少人没吃饱过,有多少人12岁就外出打工,我都做了。生活环境锻炼了我,使我自信、自强、豁达。不得不说,其中很大部分底气来自于基金会。

———摘自北方民族大学2014级管理学院陈永滨给党彦宝、边海燕夫妻的信

古堡,牧羊人,漫漫黄沙。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只能让人读出“荒凉”二字。当年宁夏籍作家张贤亮在这里建起了影视城,就是声称:“出售荒凉”。

然而这里却从来不缺文化。荒凉里长出了包括张贤亮在内的新中国最大的作家群之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副主任张树仁以西吉、隆德为例介绍说,这些曾被联合国列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却成为艺术成长的沃土,形成了独特的西海固文化。隆德县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源远流长,获得过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等荣誉。西吉县19个乡镇都有各自的文学协会,全国罕见,西吉籍作家获得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骏马奖等国家级奖项十余次。

这真是一个奇异的文化现象。

乡风所至,这里的人们把读书看成是一件大事。家里再难,也要孩子能把书读下去。

党彦宝从小就聪明,但是家里弟兄姊妹八个,正是因为贫困,只能读到高中,便开始挣钱养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彦宝在创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2011年燕宝基金会成立后,他投入1.53亿元,参与生态移民,捐建9所学校、16所卫生院;出资1000万元,帮扶大病救治。

随着基金会走上正轨,党彦宝和基金会理事们开始考虑另一个问题,如何让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能?

在人生和事业的拐点上,少年的经历往往会无意中成为人们决定方向的关键性内在因素,他不忍心看到失学孩子失望的眼神和他们父母无奈的眼泪,不忍心让他们重复自己少时的经历。

党彦宝一边做着慈善,一边寻求着慈善的方向。2012年,他带领基金会人员进行深入调研时,在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被深深触动了。有好几个学生高考成绩非常好,在知道自己的成绩完全可以报二本时,依然填报了职业技术院校,他们想的是学费低、只读三年,希望学到技术,尽早为家减轻负担。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也非常优秀,宝丰集团每年都从这里招不少毕业生。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几个孩子当初有机会读自己梦想的学校,这份遗憾不是现在用钱能弥补的。”

他总忘不了自己的少年心事。

终于,他确定了自己的公益方向———让孩子们不再因为经济原因而在青春留遗憾!

作为企业家,他还有着更“经济”的思虑:“只要孩子上了大学,通过自己努力,就有可能更快脱贫。当孩子在城里安家落户了,自然也能把老人接来一起生活。这样,城镇化、移民扶贫都自然解决了。”

时任宁夏党委副书记崔波知道他的想法后,勉励说,扶贫效果,短期看就业最快,中期看产业拉动作用大,但影响最长远的就属教育。

就此,基金会将教育精准扶贫作为事业重点,让贫困家庭孩子依靠知识改变命运,进而改变家庭、家族命运,彻底挖断“穷根”。

6年坚持下来,燕宝基金会教育精准扶贫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每年资助学生保持10万人左右,每年毕业约3万人,每年新增资助约3万人,每年发放奖学金近3亿元,每年为10万余个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帮助3万余个家庭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2011年成立至2016年,基金会捐资达16.53亿元。2017年启动三期助学项目,总计将捐资28.83亿元。今年又发放年度奖学金2.8亿元。

目前,燕宝基金会奖励资助学生已遍布全国500多所高校,成为全国最大的教育扶贫基金会之一。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宁夏 精准扶贫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