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2018年经济:更注重质量高不高动力足不足

2017年11月23日 09:24 | 作者:张连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十九大确定的经济方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018年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落实之年,也是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年,同时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年经济工作的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标定的新的历史方位,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时代,解决了总量不足的矛盾,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从产业体系看,落后产能过剩,但高品质高性价比产品、高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社会必需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性失衡。从投资看,投资积累率很高,但缺乏较好的投资项目,高储蓄难以转化为有效投资。从消费看,部分群体有消费需求意愿但支付能力不强,部分群体有一定支付能力,但因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不足而使得预防性储蓄强烈,潜在消费需求难以有效释放。从要素供给看,我国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供给总体充裕,但供给质量和结构不适应经济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的需要,资金过剩但进不了实体经济领域。因此,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十九大确定的经济方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在于增速快不快,而在于质量高不高;不在于总量大不大,而在于动力足不足。展望2018年经济形势,笔者有如下建议。

全年经济增速目标仍确定为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就业指标为1000万人。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着力构建市场经济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补短板的作用。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执行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坚持定期调度、年终报账、竣工销号,督促项目尽快形成实务工作量。多管齐下推动各地运用多种PPP运作模式,研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政策措施,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开展民间投资督察。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向纵深发展,大力取消不合理的涉企收费项目,继续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简化民间投资上报流程和手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尤其要改善民营企业家的向好预期,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抓紧改变甄别纠正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进展缓慢的现状,树立纠正“侵犯企业产权错案冤案”的标志性案例,重塑企业家精神和民间投资信心,对内稳定民间投资,对外稳住资金外流。

积极挖掘源头活水,服务实体经济。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效应对金融去杠杆过程中流动性不时出现的紧张状况,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联动机制,加快发展各种自担风险的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社区金融组织、村镇银行等金融主体,服务广大中小企业、创新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和再融资,积极推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规范发展。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服务的平台和通道,将坐落在北京的新三板市场迁入雄安新区,形成三大国家级新区各有一家证券交易所的良性竞争格局。

结构性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2018年中央财政赤字率可继续按3%安排。在严格清理变相为融资平台提供担保或承诺、政府购买服务异化为政府债务、基金融资蜕变为明股实债等问题的同时,适度加大包括高速公路建设债、棚户区改造建设债等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脱贫攻坚等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必须需要政府投资支撑。要明确细化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对存量融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老划断。对于地方政府已完成政府购买服务流程、已开工建设的项目,按照购买服务合同继续执行,切实保障项目完工,防止造成一些在建项目后续融资资金链断裂,出现“半拉子”工程等问题。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无论是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还是2016年的非正常资金外流,都是在无预警的条件下,让制度套利者钻了监管漏洞。要高度重视非法集资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地方政府性债务表外风险。重点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实施“穿透式”监管,进一步打破对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等业务的刚性兑付。强化“一行三会”的信息共享,开展协同监管,消除监管真空,切实防范和化解当前金融机构集团化、金融业务混业化的背景下,金融产品经过层层包装和通道转移实施监管规避套利,而单一机构存在重大监管缺陷和实质性漏洞的风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投资 经济 融资 服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