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武汉至宜昌江段发现江豚165头次 暂未发现“白鳍豚”

2017年11月25日 08:47 | 作者:信娜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武汉至宜昌江段发现江豚165头次暂未发现“白鳍豚”

    长江江豚生态科考队在洪湖至监利段科考。本版图片/刘科 摄

武汉至宜昌江段发现江豚165头次

经过1300公里航行,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已于近日抵达长江办武汉渔政码头。至此,武汉至宜昌江段江豚考察结束。

昨日,科考队再次从武汉启程,开展武汉至上海江段的往返考察。现场指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介绍,宜昌至武汉江段考察中,科考队总共目视发现长江江豚165头次,显著高于2012年该区域观测数量。

区域江豚考察结果好于2012年

此次宜昌至武汉江段考察中,科考队总共目视发现长江江豚59次165头次,对声学监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共确认70次102头次(注:70次指观测到江豚的次数;102头次指这70次观测到的江豚数量的总和)的江豚记录。这一结果显著高于2012年该区域的观测数量,与2006年的观测结果相当。

从目前考察的整体环境来看,上述负责人分析,很多零散的小码头均已不见踪迹,一些区域洲滩也得到自然恢复。但是,清水下泄对这一区域的冲刷明显,可见大面积的崩岸河段。为了稳固河道和航道整治,这一区域进行了大量的抛石护岸或护洲。自然的泥质或者沙质浅滩水域转变为硬质的护坡和陡峭的坡岸,这可能导致江豚等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的下降。

据介绍,此次考察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长江沿岸带洲滩环境进行了监测,科考结束后,将整合各方面信息对江豚的栖息地现状做出全面评估。

此外,在宜昌至武汉段考察过程中共统计到航行货船1986艘,平均每半小时有近50艘货船经过,密度很高。上述负责人认为,这显然会增加长江江豚的生存压力。科考队还在此江段共记录到作业渔船353艘,总体密度不高,主要作业方式是流刺网。

昨日,科考船已开始考察武汉至上海江段。按照计划,长江科考将于12月20日结束。随后,还将考察鄱阳湖及洞庭湖江豚生存现状。郝玉江说,具体考察结果将于明年3月发布。

科考船上,目视观察员通过望远镜观测是否出现江豚。

科考船上,目视观察员通过望远镜观测是否出现江豚。

汊江也是江豚栖息重要水域

江豚分布模式方面,此次考察结果与2012年和2006年大致相同,呈现分布相对集中、日益斑点化的趋势。

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体来看,洪湖保护区江段、监利县荆江门上下30公里水域和宜昌城区及葛洲坝下水域是江豚分布密度较大的区域。其中,荆江门上下水域(洞庭湖口以上水域)江豚的分布最为密集,目击率显著高于以往两次考察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往返考察均在石首保护区新厂镇及塔市驿镇附近水域发现江豚。此前,2006年和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未能在石首保护区江段发现江豚分布。在宜昌烟收坝水域,自2008年以来一直生活着一群3-4头的江豚,此次考察亦再次发现这个小群体。

此外,科考队在葛洲坝下500米靠近1号船闸水域,发现一个约由8-10头江豚构成的群体。据宜昌渔政介绍,这个江豚群体是2017年春季游上来的,随后一直定居在此。

同时,科考队利用渔政快艇对众多未通航的汊江进行了考察,在枝江市的关洲汊江水域,发现3头次江豚。相关负责人解释,这说明汊江也是江豚栖息的重要水域,对于全面掌握江豚的分布水域和整体数量统计具有重要意义。

■ 对话

暂未发现“白鳍豚”,将继续寻找

过去13天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考察了武汉至宜昌江段江豚种群数量及生存状况。昨日,记者就一些热点问题采访了科考现场指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

新京报:科考队目视发现的江豚数量与声学监测数量有所不同,目前,这一区域江豚观测数量高于2012年,能否说明江豚数量增长?

郝玉江:目视观测和声学监测是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相互印证。目视是由人眼观看,会受疲劳等生理因素影响。声学监测不会受到这样的因素干扰,但监测范围有限,主要在半径300米内。两个数据有所不同,但可以互相印证。

现在发布的数据不是最终结果,只是武汉到宜昌江段的初步观测结果。具体的种群数量估算还要等整个考察结束后,进行整体分析和比较。我们会经过一系列计算,从而估算出种群数量。这种方式会存在误差,但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科学和准确的方式。

新京报:区域内江豚数量观测结果有所上升,能够说明什么?

郝玉江:能够说明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在逐渐恢复。过去五年当中,长江保护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沿岸关停了很多非法小码头。但从整体来看,人类活动、船只等影响较多,长江整体环境恶化还是较为严重。

新京报:考察中发现了一些硬质的护坡和陡峭的坡岸,为什么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江豚等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下降?

郝玉江:江豚是生态系统的顶级生物,它对环境敏感。在我们看来,江豚是对环境的一种指示生物。它在某个区域出现、增多或减少反映了这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好坏。从现有观测结果来看,江豚在自然的坡岸、江道的数量有所增多,比如沙洲、芦苇荡等。

根据分析,江豚的数量多少可能与这一区域渔业资源丰富有关系。因为,这些区域相对自然的环境有利于小型鱼类的产卵孵化,是它们重要的栖息地。如果变成硬护坡,也就是利用水泥将整个坡道糊上,坡岸的植被无法生长。相应的,水生生物、浮游生物等的繁殖生存也会受到牵连。

新京报:考察中,货船的密度是否较高,对江豚生存有影响吗?

郝玉江:总的来看,不同河段货船比例有所不同,有些河段非常的繁忙。例如,经过荆州的河段,货运量非常大,一艘接着一艘。根据历史经验,船比较多的时候,江豚分布会变少。

我们分析,一方面,船会挤占江豚的生存空间。如果非常繁忙的地方,江豚就没有地方游动了。另一方面,船发出的噪音会对江豚的听力、免疫、生殖等方面产生影响。所以,相对而言,船舶密集的地方不利于江豚生存。

新京报:石首保护区附近新发现了江豚,这说明了什么?

郝玉江:石首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在2006年和2012年的考察中,这一区域均未发现江豚。当时非常震惊,这也能从侧面说明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

这次考察中发现,这些区域出现了一些江豚,说明环境有所恢复,具体的原因仍在分析。我们猜测,可能是2006年以前,整个栖息地受到巨大的扰动。由于生态系统具备一定修复能力,可能在这几年逐渐进行了自我修复。

目前我们看到江豚出现密度比较大的区域,比如鄱阳湖湖口等,都是相对自然的区域,仍然保留了自然的洲滩、植被等,看起来就像自然的长江。因此,保持与长江自然的连通,保持自然的风貌,对水生生物而言非常有益,对江豚的生存和繁殖来说,也不是问题。

新京报:考察中发现了白鱀豚的踪影吗?

郝玉江:目前还没有,我们会继续寻找。

新京报记者 信娜

编辑:秦云

关键词:武汉至宜昌江段 江豚 165头次 白鳍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