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2017年12月01日 16:46 | 作者:王伟伟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作者:王伟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内在血脉,新颖有效的传播方式会引燃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风采。

d956bc12cfc64972bb3cbff69972b7fb_th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复兴,必须将之融入当下的现实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与大众媒介深度融合。

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凭借其传播范围广、播出效率高、接收人群多的优势,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风向标和主阵地。特别是2013年以来,涌现出一批诸如《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细究近几年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有其必然的缘由。

对低俗化、轻浮娱乐化节目倾向的剥离和反拨。近年来,包括真人秀、亲子秀、相亲节目等各类综艺节目出现爆炸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质化、低俗化和泛娱乐化倾向。同时,许多剧情荒诞、制作粗糙的狗血剧、雷剧、神剧充斥荧屏,带来了观众的不满和审美疲劳。传统文化类节目则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以文化为内核、以娱乐为外壳,借用真人秀、淘汰赛、娱乐化等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处世美德、人文美学,既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渴求,也在表现形式上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迅速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内在血脉,是潜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也是每个个体的集体无意识。尽管当前的通俗文化、商业文化和现代文化尘嚣甚上,一再湮没和压制了传统文化的空间和传播,但是一旦出现新颖的传统文化节目的火星,就会引燃观众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催生出对传统文化的深邃感情,自觉不自觉地认同喜欢这些节目。这就不难理解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我们会随着选手一起会意、愉悦、欣喜;在《朗读者》《见字如面》中,我们会被嘉宾们感动地潸然泪下。

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曲高和寡的特征与电视传播追求的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看似格格不入,但这些节目的高明之处在于以轻松淡泊的姿态,以真人秀、海选、打擂台、导师制等娱乐化方式,有温度地挖掘传播传统文化,让人们重拾对中华文化的热情和自信。大多数节目是选手们进行娱乐化表演,评委或嘉宾进行权威点评,对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行正本清源并进行生发延展,从而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电视表现方式有机融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媒体人对价值引领的责任坚守。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做文化类节目往往出力不讨好,节目出彩难,拉不到赞助,市场收益差。但是中央和地方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秉持文化情怀,增强责任担当,坚守国家主流价值引领,大力推进节目创新,创作出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开创了新的传播模式。

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受到了市场形势和审美规律的影响,使得这类节目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目前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适应当下社会生活,满足人们情感表达需求,主动赢得观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这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潜心发掘提升传统文化的真善美。传统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佶屈聱牙的文化知识,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出最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最能引起观众兴趣、最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创新采用传统文化+大众化+娱乐化模式。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放松而不是为了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要选好传统文化的“点”,是选择诗词、汉字、国学,还是美食、茶艺、山歌,与之相配套选择观众喜欢的观赏、娱乐形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关注人性、直抵内心。文化类节目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还要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过渡。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字如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因此,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融入当下现实生活。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将久远的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新时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