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浅谈赵孟頫的书画艺术
对于中国艺术史,尤其是书画史而言,赵孟頫是一位令人望而仰止的艺术大师,也是改变时代风气、领袖群伦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艺术主张与艺术成就,泽被后世,至今依然具备极强的影响力,可见其艺术生命力的蓬勃旺盛。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
近日,故宫博物院的“赵孟頫书画特展”也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展览之一,本刊特别邀请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赵孟頫书画特展”筹展组负责人汪亓,为您讲述赵孟頫的人生故事与艺术成就。
赵孟頫(1254—1322)是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出仕,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
作为元代的艺坛领袖,对于书画,赵氏用力最勤、最深,就绘画创作的表现形式明确提出“书画本同”“以书入画”的艺术观点,针对南宋笔法大坏的颓势书风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加以扭转,其倡导的艺术主张对中国艺术史的贡献尤为卓著。
与之相呼应,赵孟頫书法楷、草、行、隶、篆诸体兼擅,绘画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竹石皆精,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无可争议的艺苑大师。赵孟頫不仅与其身边的诸多文艺家共同开创了元代书画的时代新风,更对后世艺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孟頫过世后,杨载撰写了《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其中记载元仁宗称赵孟頫“人不及者数事”。
本文也将从元仁宗所言的七个角度来讲述赵孟頫的故事。
帝王苗裔
赵孟頫出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为宋太祖之子赵德芳之后,其五世祖为宋孝宗的父亲。由于父亲赵与訔挚爱书画,所以在他幼小的时候便受到了很好的家庭环境熏陶。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在他12岁时父亲便过世了。
赵孟頫自幼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成文援笔立就。南宋灭亡后,他一度蛰居在家,拜敖继公研习经义,学业日进,声名渐著。同时往来于湖州和杭州之间,结识了如周密、仇远、白珽、鲜于枢、邓文原等众多文学、艺术造诣深湛的好朋友,共同切磋诗文、探讨艺术。所有这些,对他的艺术成长、修养提升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至元二十三年(1286)三月,当时的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名士,得20余人,赵孟頫名列其首。次年,赵孟頫被引见入宫,觐见元世祖忽必烈,从此步入宦海。
以后30多年的生涯中,赵孟頫辗转在大都(今北京)、济南、杭州等地为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为从一品官,可称位极人臣。需要指出,后人评价他是“荣际五朝”,也就是说他历仕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
然而,五位皇帝都只看重他在文学、书画方面的卓越才能,而忽视他在刑法、经济等方面的政治才能。这也说明,元代皇帝只是把他当做文学侍从之臣看待。赵孟頫在延祐三年(1316)曾写过一首《自警诗》:“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余笔研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既道出了内心的苦楚,说明只有艺术上的进取才能使精神上得到慰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对自己书画艺术的自信。
也许,以宋皇室的身份入仕元朝曾经令赵孟頫有所困扰,然而并未影响他在书画艺术上的不断精进。
状貌昳丽
由于时间的久远,后世对赵孟頫的形象需要通过文献记载来加以了解。《赵公行状》、《元史·赵孟頫传》中都曾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赵孟頫有过“神仙中人”的赞誉。另外,读者也可以从一则赵孟頫的自述,从侧面了解其为人所不及之相貌与气度。
赵孟頫曾经为挚友田衍之母李氏所作《田氏贤母之碑》,碑文中记述其与田衍在大都(今北京)的街头偶遇,此前两人互不相识,但是田衍之所以能一眼认出赵孟頫,凭借的是两人共同的友人鲜于枢对赵孟頫的评价———“神情简远,若神仙中人”。
仅凭区区九个字的评价,就能在茫茫人海认出素未谋面之人,可见赵孟頫相貌出众、气质非凡,真的可以称得上“状貌昳丽”。
那么,赵孟頫到底长什么样子呢?作为画家,赵孟頫曾经绘制过一幅《自写小像》。只不过这幅小像将自己置于山林之间,借环境体现个人的志向。这幅画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具体形象,而是一幅表达人生追求的作品,所以这幅作品并不能帮助我们对于赵孟頫的形象有具体的认识。
好在,通过梳理文献与材料,我们现在能了解到有10件赵孟頫的肖像。分别是:宋刻两汉书本、松江博物馆石刻本、董其昌题跋本、禹之鼎摹赵孟頫自画像、钱泳所见第一本、钱泳所见第二本、汪恭摹本、俞明摹本、适云摹本、南京博物院藏本。
其中,禹之鼎《摹赵孟頫自画像》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赵孟頫《行书高峰和尚行状》卷前,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24.2厘米。此图中人物最为符合元人服饰习惯、贴合史籍中对赵孟頫形象出尘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感受他的风度、气质的机会。
编辑:杨岚
关键词:浅谈赵孟頫的书画艺术 赵孟頫的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