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2017年12月06日 13:53 | 作者:宋瑞芳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传承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就是要接纳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凝聚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承载体,本身就是中华大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相互融合的结晶,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共同记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都融聚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之中,不断巩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到:“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新时代我国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表述,“文化认同”“精神家园”“共同体意识”成为高频词汇。这些重要概念都属于文化范畴和精神层面的要求,都强调了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最新概括,它再次从国家层面强调了文化和民族的关系,为我们认识把握文化与民族关系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人心相聚,根本的在于价值相通。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发展、不断认同的过程。11月8日,习近平主席陪同来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参观故宫时特别强调:我们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从来没有中断过。“龙的传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从文化层面强调了中华民族是一脉相承的一家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没有中断,始终在吸收中延续、在融合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具体来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三个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着滋养、贡献着力量。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条件。民族认同主要是一种文化认同,是个人对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特性的接纳、承诺及其文化实践。对于任何一种共同体而言,共同体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凝聚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意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共同体保持自身活力的精神源泉,也是影响其他共同体成员接受认可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从漫长的历史进程来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过程。考古学研究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在不同时期、多个地区起源和发展的,呈现“多元一体”格局。我国是多民族、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国家,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历史上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享有。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多元性,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底色和基础,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传承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就是要接纳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凝聚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条件。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寻根和文化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文明的巨大包容性决定了它的多元性,来源于不同民族的文化经过交流、演变和融合,早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在音乐文化方面,琵琶、羌笛等乐器是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但在今日中国,它们都是典型的传统乐器。再如,在政治文化方面,行省制度本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而自元代以后,省制就一直沿袭下来,成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经过明、清、民国的发展完善延续至今。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正是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过程和“大散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现实生活,才使得“多元一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属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承载体,本身就是中华大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相互融合的结晶,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条件。“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黏合剂,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重要根源。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涓涓细流汇入中华文明这片辽阔海洋。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共同记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都融聚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之中,不断巩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外来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共同汇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回首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展望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没有理由不自豪。中华各民族只要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我们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人心相聚、精神相依,中华民族就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宋瑞芳系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文化 中华民族 共同体 传统文化 优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