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全国政协第7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评论 评论

避免少数民族戏剧同质化倾向

2017年12月08日 09:07 | 作者:田青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传统戏剧还有386个剧种,每一个独立的剧种都具备与众不同的声腔体系、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风格鲜明的代表性剧目、影响力与魅力十足的代表性演员和需要多年培养才可能形成的观众群,可以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丰厚的文化遗产。而少数民族戏剧,则是我国戏剧百花园里独具特色的鲜花,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和精粹性的重要内容。2009年,藏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昆曲、粤剧、京剧一起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代表作。

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经济以令人炫目的速度腾飞的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西方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电视等新媒体、新艺术形式的大面积覆盖,使城市里的年轻一代越来越与传统文化疏离,农民工进城后也不再哼唱老家的地方戏而改看电视连续剧和学唱流行歌曲。据初步统计,中国的传统戏剧目前仅剩200种左右,其中少数民族戏剧的困境尤为显著,除了“西化”的困扰,还面临着“汉化”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消失,就像没有一种植物被连根拔起后还能成长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不能在产生它的条件已经消失的环境下“发展”,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政策,对目前残存的传统戏剧,当务之急就是保存和保护,避免发展的“同质化”,是当前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首要问题。

目前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做法是:小戏学大戏、大戏学歌剧;少数民族戏剧学汉族传统戏剧,汉族传统戏剧学洋戏。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轻内容表现、重外在形式,把大乐队和“声光电”的舞美作为追求的重点。以“创编新剧目”、“表现当代生活”为口号,不顾及本剧种久已形成的特点和特色,盲目“创新”,花重金请名作家写剧本、请专业作曲家编曲配器、请电影、话剧、舞剧的导演执导,而这些“大腕”在被邀请前可能对这个剧种并无任何了解。结果是不同剧种迅速同质化,许多优秀传统表现形式和特色丧失,形成“话剧加唱”模式,仅仅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没有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没有把传承作为“创新”的基础,对本剧种的优秀传统缺乏认识和很好的传承,甚至把自己的文化基因看成“落后”的东西。没有把本剧种的独有特色当成剧种的生命,而是盲目求新,而“新”的标准又没有多样化,只是把“大歌剧”、“音乐剧”当成效法的对象。

我们必须看到,和汉族戏剧的悠久历史与剧种繁多不同,大多数少数民族戏剧历史较短,是在汉族戏剧影响下结合本民族的歌舞传统形成的。因此,尽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建议所有的少数民族戏剧工作者:努力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找到自己的“根”和“魂”,找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基因,明白本剧种哪些是可以发展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变了就不是“自己”了;坚定文化自信和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荣,而不是自卑自贱;树立多元发展观,不把西方文化作为唯一模仿的对象。

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认真领会、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我国的少数民族戏剧一定能够在我国民族文化的百花园里如沐春风,光艳照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 同质化倾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