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将农村“厕所革命”进行到底

2017年12月11日 09:39 | 作者:李木元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厕所是一种全世界通用的嗅觉语言和视觉语言,是文明沟通中最短的直线。然而厕所卫生一直是我国的短板,农村厕所则是短板中的短板。笔者老家在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农村,厕所在当地被称为茅房。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房屋更新换代,越来越宜居,茅房卫生条件也随之改善,但问题依然较多。笔者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或许能说明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强调要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而且特别指出农村也要来个“厕所革命”。

30年茅房之进步

城里人到农村最怕啥?最怕上茅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茅房用“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农户的茅房基本上都处在犄角旮旯的地方,茅坑要么是个土坑,要么是用砖头砌得连着猪圈的狭窄的斜坡。这样的茅房到了夏秋季节自然是臭气熏天、蝇蛆成群。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厕所革命推进报告》中提到,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其中与粪便有关的传染病达30多种,最常见的有痢疾、霍乱、肝炎、感染性腹泻等。诚如斯言,过去农村人夏秋季节有几个没拉过肚子的,他们只知道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喝了不干净的水,很少会想到这可能是苍蝇乱飞污染了食物或粪便污染了水源所致。

就笔者的经历来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农村茅房基本上都不分性别,全家老小一大早起来都奔一个茅房。孩子等不及,就随地解决了。要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儿可麻烦了,整个院子就一个茅房,谁进去之前都得吆喝一声。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最近10年,农村变化日新月异,农民收入增幅很快,房子越盖越有气势,最气派的要属门楼,又高又大,门楣上得有“紫气东来”“家和万事兴”等鎏金大字。这可是农村人的门面,即使花费几千甚至上万的“重金”,也在所不惜。茅房自然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但也有了明显进步,里外墙体、地面全部抹上了水泥,有了石棉瓦或彩钢顶子,墙上还留出了一个方形小洞用来放卫生纸,每家每户都砌了化粪池。

其实,在笔者看来,最近10多年农村茅房最大的进步有四点:一是不再和猪圈相连。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了,对卫生要求也高了,基本上都把猪圈填平了,单建了化粪池,茅房实现了独立。二是茅房分了性别。现在的农村茅房一般都是“孪生”,男左女右,墙上都有男、女字样。三是茅房基本都安了灯。晚上去茅房方便了,也不用每天再拿个夜壶或尿桶放在卧室里。四是有些农户家的茅房开始走入室内。当然茅房不大可能进入正房,可即便是配房、用水舀子冲洗,也算是明显进步了。城市边缘的农村最先朝着城镇化方向迈进,村里通了自来水、有了下水道,所以一些农户率先使用了冲水马桶和坐便器。而厕所之名也开始逐渐在农村盛行。

农村“厕所革命”之难

事实上,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厕所革命”,据了解,2003年~2014年,中央累计投入82.7亿元,改造农村厕所2103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74.09%。

但农村“厕所革命”依然任重道远。在笔者老家,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敞口的旱厕,夏秋季节依然会有较浓的臭味,蝇蛆滋生现象依然存在;少数经济不富裕家庭或老宅院厕所仍然连着猪圈,设施条件较差;一些挨着沟边的农户,为了减少院里的臭味,厕所粪便向沟里直排,存在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引发传染病的风险;厕所改造多是农户自行解决,缺少资金补助和统一规划。笔者还常到中西部地区走访,很多地方的厕所还是比较落后的茅房,粪便基本上就是直接流向自然环境。

农村“厕所革命”的主要困难在哪儿?笔者认为,首先是思想观念问题。中国人存在“重进口不重出口”的现象,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厕所一直被认为是污秽肮脏之地,即便到现在,农民对厕所建设的重视依然不够,像城里人家那样让厕所“登堂入室”且花巨资进行装修,还有点不可思议。其次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像笔者老家一样,绝大部分农村依然没有自来水和下水道,厕所基本上都是旱厕,大规模推广冲水马桶或坐便器不太可能。再次是农村没有专门的粪便清理人员。有些村庄虽然通了自来水,农户(包括学校)可以自己建设下水道,但因为没有专门的清理人员,粪便无法及时清理(不少农户已经不种地或将土地流转,粪便不再做肥料),大部分就直排入沟了。

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迎来最好时机

厕所是社会文明的标尺。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厕所卫生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就进行过“厕所革命”,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和农民卫生意识不高,很难实现目标。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农村也要来个‘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厕所卫生问题指明了方向。

但在笔者看来,虽然2014年《全国爱卫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要达到85%,但是力度还不够。农村“厕所革命”还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建议: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加强对农村厕所环境治理的规划。二是将农村“厕所革命”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作为地方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继续加大投入,包括基础设施投入和农户厕所改造补贴力度。四是对于农村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和乡镇卫生院等重点场所,厕所卫生问题优先解决。四是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培育改厕服务市场。在农村,要倡导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可动员农业合作社到农户清理粪池,使粪便变废为宝。五是加大科普知识宣传,让农民普遍认识到厕所不卫生的危害,提高其建设卫生厕所的积极性。

农村厕所卫生是“小问题、大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讲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时,提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在讲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时,又特别强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这些是进一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政策支撑。可以说,当前,进一步推动农村“厕所革命”迎来最好时机,应将这场“革命”进行到底。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农村 厕所 茅房 厕所革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