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智慧社会,迎接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社会”。智慧社会概念的提出,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目标,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迈入新时代,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其中,智慧社会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甫一提出,即引起广泛关注。如何理解智慧社会?新时代下,智慧社会建设将如何改变你我?
生活方式革新
智慧社会的基础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快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向智慧互联演变
说到智慧社会,不能不提到智慧城市。如果说智慧城市更多从政府角度来考虑,重点解决城市管理、政府审批、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问题,那么智慧社会则更加侧重关注百姓层面,从民生角度去配合政府治理任务。
2010年以来,智慧城市迅速成为我国各城市的建设热潮。至今,智慧城市建设开始步入落地阶段,一些发展理念已经开始逐步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智慧社会的概念,这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进入新时代,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要求。”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安安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如果进一步对智慧社会发展目标进行追溯,可以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找到答案。该意见不仅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的要求,更将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分为三大方向:特色鲜明、创新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重点解决“城市病”。
目前,我国创新能力建设正迎来一个重要机遇——“智能互联”。国际投行高盛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010年到2016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长74倍。与此同时,我国支付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与国外形成鲜明对照。我国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的交易额占到交易总量的75%,相比而言,美国这项数据只有20%。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普惠化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向智慧互联演变。从购物、点餐、理财、社交到超市购物、旅游、看电影、买火车票、医院挂号甚至是在路边小摊买菜等线下场景都在快速数字化。只需用手机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整个支付过程,“一部手机走天下”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现实。而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及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必将迎来更大的突破和变革。
在胡安安看来,随着智慧城市进入务实与落地阶段,“以人为本”和“百姓获得感”构成了立地之基。“智慧社会的基础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快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让百姓觉得生活更安心、简单。”胡安安说。
因地制宜发展
智慧社会的发展方向应是特色鲜明,充分体现出各城各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对症出方,让百姓能够感受到智慧和温暖
从建设智慧城市的数量来看,我国已经是智慧城市建设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智慧城市创新的主要试验场。此次智慧社会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智慧城市外延的扩充和内涵的提升,更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迈进新时代,人民群众在追求安全、高效、便捷生活等方面的新需求,将在智慧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满足。
从运行机制上来看,相较智慧城市致力于打造的政府、企业、居民的互动机制而言,智慧社会更强调在科技支撑下的创新系统协同。生产、生活、治理、服务将更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某种程度上而言,智慧社会是在政府提供智慧平台、标准的基础上,由企业、机构、居民共同打造智慧政府、智慧企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而这个过程当中,人的参与尤其重要。
胡安安表示,传统智慧城市“重硬件、轻软件”的发展问题凸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屡见不鲜,“楼堂馆所、摩天大楼”成为城市核心,能够代表各地风土人情、历史风貌的“味道”却日渐消失,因此智慧社会的发展方向应是特色鲜明,充分体现出各城各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对症出方,让百姓能够感受到智慧和温暖。
比如,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交通行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眼下,智慧机场建设的热度不断升温。以往,乘客坐飞机的流程需要提前确定出行方式,到机场排队安检,在登机口等待乘机。这个过程经常会遇到很多不方便:开车到了机场却找不到停车位,到了机场却因候机楼太大而找不到方向……而今后,基于实时的定位技术和人脸识别系统,这些将不再成为出行的麻烦。
致力于发展定位技术的中科劲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MO魏召告诉记者,目前,解决室内定位“最后一百米”的需求,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机场,根据个人的精准定位和机场的布局,可以准确计算出乘客到达每一个目的地的距离和所需时间。基于这些大数据,航空公司就可以制定一套完整的候机服务方案,乘客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行程,而不是被动地等待。
“看似‘社会’一词的概念范畴高于‘城市’,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却更加具体,从百姓的实际需求入手,解决一个个现实存在的城市顽疾,‘智慧’和‘聪明’的评价自然会出现在人民群众的口碑中。”胡安安说。
创新引领需求
创新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智慧社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可以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去引领新的需求,实现智能化在社会所有领域的全面渗透
如今,创新正成为引领我国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党和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创新不断激发新产业、新活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在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引领下,一系列智能化创新成果不断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社会的未来当然不会停留在科幻电影里,而是加快形成社会共识,并在各个领域落地。
“创新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智慧社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要求各地党政部门去主动了解、适应、融合互联网时代,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情境与场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甚至可以通过创新推出产品和服务去引领新的需求。”胡安安说。
可以预见,智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智能社会涉及社会的所有方面,包括社会经济、政府治理、公民素养、人民生活、能源环境、社会文化等领域,目标是未来实现智能化在社会所有领域的全面渗透。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人工智能无疑将成为推动智慧社会的新引擎。如今,通过微信等智慧应用平台,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轻松缴纳水、电、煤气费用及交通违章罚款。随着“智慧小区”建设的推进,“互联网+小区”的融合应用能让业主在小区里轻松享受智慧服务,逐步实现“物业管理智能化、对业主服务智能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市场监控信息化”。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吃了就走”的餐厅、“拿了就走”的超市、“刷脸入住”的宾馆,或将成为城市生活的新潮流。
“信息在社会内部与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改变了,社会中的资源、产品与服务交互行为改变了,社会中的结构与社会运作关系被改变了;但个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会改变,个体对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诉求不会改变,个体对公平正义的诉求不会改变。”胡安安说,智慧社会将以百姓的核心利益为根基,牢牢抓住这些“不变”,更好地适应“变”,以服务属性为起点规划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以数据为驱动力实现公共产品与服务创新,以互联网为载体展现城市风采,从而增加百姓的获得感。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智慧 创新 城市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