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二线城市“抢人”大战:住房政策成标配 落户门槛降低

2017年12月19日 07:43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人才与城市未来

为了通过各种渠道把政策宣传出去,多地打出“校友牌”、“同乡牌”,希望借助名人的影响力宣传造势。武汉邀请湖北仙桃人、武汉大学校友、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担任“招才顾问”。郑州聘请了施一公、许家印、阎连科等河南籍知名人士担任“人才特使”。

在11月23日的郑州人才新政发布会上,施一公表示,自己作为“在郑州出生,在河南长大,18岁之前几乎没有踏出过河南地界的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愿意把优质人才推荐给郑州,助力郑州发展。

石大东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些人才特使都是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为了请来这几位人才特使,郑州市委拿出了“三顾茅庐”的劲头,电话一打再打,“跟骚扰电话一样”。他们还请了郑州本地知名的书法家,手写了小楷请柬,派专人送到人才特使手里,让对方感受到郑州市的诚意。

对于这些举措,彭超颇不以为然。他觉得,一座城市要想留住人才,最关键要有自己的核心产业。“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金融中心,不用出什么政策,人口自然会聚集。”彭超告诉新京报记者,他的同学有想做程序员工作的,就会更愿意去杭州、成都发展,因为那里的互联网产业比武汉发达。

耿丹认同这个观点,他说自己之所以留在武汉,是因为找到了薪酬、发展空间都更适宜的工作,“这才是一个人留在一座城市最主要的原因。”他认为武汉与其去吸引人才,不如去吸引企业,有了优质企业和工作岗位,留人自然不是难事,“反过来说把人留了,没有工作岗位,别人还是要走。”

某985高校毕业生杨乐珊去年跳槽了,离开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入职杭州阿里巴巴。杨乐珊是北方人,喜欢上海。让她择城而栖的理由很简单,她认为企业比城市更重要,进入一流的平台更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对此,石柏林认为,人才和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武汉要留才,当然要提供更好的企业,更多优质的岗位,但不等于必须先发展产业,再来吸引大学生,“这显然是个悖论”。他表示,一座城市不能无为而治,现在就是要刻意留人,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那么更多的大学生就可能会考虑留下,自然就会带动产业的发展。

目前,各项人才政策已初见成效。

今年就业季,武汉一些市辖区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开展了多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政策宣讲会,华中科技大学就业中心的一位指导老师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华科2017届毕业生中,留在武汉就业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共有572人,占就业人数比例为22.12%,为近五年之最。

与华中科技大学类似,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以前,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流向了珠三角、长三角,留在成都的比例仅有10%左右,但现在,有42%的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成都。

北大经济与人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秘书长张春晓表示,“当前二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就和10年以前、乃至15年以前,一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异曲同工。”

在张春晓看来,中国在近两年来,东、中、西和东北这四大板块,以及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这三大战略发展非常清晰,总体是要实现东中西的联动发展。

他说,以武汉为例,它是中部六省的发展中心,一定是产业争夺、人才争夺、产业梯度落地、技术梯度落地,是一个重要的要素集成。因此,“二线城市因为产业发展的需求,一定会展开人才争夺战,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新京报记者 王婧祎 实习生 周小琪

编辑:周佳佳

01 02 03

关键词:二线城市“抢人”大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