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童志鹏:“童”心系国,为两弹一星装“心”

2017年12月26日 14:03 | 作者:郑然 白璐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d02788d8def91bac0b870f

2017年12月19日12时45分,我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资深科学家童志鹏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周岁。

从研制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开拓并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童志鹏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他曾说过:“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既是武器装备系统背后的无名英雄,又是中流砥柱。”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和军事电子事业的英雄和砥柱?

“童”心系国,设计志愿军装备 “中国自主品牌”电台

1924年,童志鹏出生在浙江宁波的慈溪县,家中经营药材生意。原本生活平静安康,然而这一切却被日军侵华的硝烟打碎了。由于曾亲历日本侵华的遭遇,“为国家多做贡献”成为童志鹏人生航线中最亮的灯塔。

1942年,童志鹏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最热门的电子专业。四年后,他远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深造,1950年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时刻牵挂祖国,加入了爱国进步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d02788d8def91bac0ba615

作为中国留美同学会中的活跃分子,他曾在“归国同学欢送会”上诵读亲手抒写的60余行长诗:“多少祖国的弟兄们,早已卷入这建设创造的热潮,你们不再迟疑,更不愿袖手旁观,欣赏人家可歌可泣的事迹。你们愿意舍弃个人舒适日子,再征服一次海洋和自己……”心系祖国,志向已定,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后,童志鹏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踏上了“征服海洋和自己”的归途。

童志鹏亦深情道:“我们都是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亲眼目睹着侵略者对我们的亲人、朋友所犯的一切罪行。虽然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复仇,但我们一定要用双手,用科学建设新的中国,再也不允许任何人侵略她,再也不允许任何人欺凌我们!”

1950年,童志鹏正式投身中国电子信息工业。那一年,他婉拒了高薪的留美工作机会,归心似箭。他亲眼目睹着美国当局对身边同学回国之旅的各种阻挠,也隐隐预感到对他们的离岸禁令可能就要颁布,心中焦躁异常,如何回国成为了童志鹏日夜思虑的头等大事。

为方便离境,童志鹏几乎将自己在美期间的全部家当留在了美国,只随身携带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权威书籍和一些自己的学习笔记,在旧金山登上了驶往香港的船只——克利夫兰总统号。

同期归国的留学生,大多选择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工作,童志鹏却希望“从事一些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能早一点拿出成果的工作,来支撑国家建设”,于是加入了当时中国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

1950年9月,童志鹏作为电信局的技术专家,前往天津电信局电工二局任工程师,正式踏上了参与创建中国电子工业的征程。他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负责为抗美援朝战场设计我国第一台军用步谈机样机。

当时,中国的电子工业百废待兴,战场上沟通军情所用的步谈机(一种对讲用的便携式小型无线电台)大多来自从敌军手里俘获的老旧装备,无法满足前线战事的需求。为此,童志鹏在考察了当时从国民政府手里接管的天津、南京、重庆三座无线电厂,了解国内电子工业实际生产水平后,经过无数次实验、试制,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在克服了生产设备简陋、元器件和原材料缺乏等种种困难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比美军装备的无线电台更加轻便省电的新中国第一代军用电台,并迅速装备前线部队,成为我国志愿军中装备最多的一种电台。

童志鹏回忆,该型步谈机产量超过8000部,作用距离超过15千米,从工厂直接送到战场,受到部队的广泛欢迎。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形象王成的原型——步谈机员于树昌在战场上使用最主要的武器,就是这种中国第一台自主品牌的军用步谈机。 比起美式电台,它具有轻便省电、信号覆盖范围更广、更清晰等优势,为保障志愿军战场通信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为“两弹一星”装“电子心”,见证新中国军事电子事业从无到有

抗美援朝结束后,童志鹏同志投入了新的科研征程。1956年,童志鹏同志参与了“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接见。

为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电子工业,加强军用电子装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1955年,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电子技术研究所——第十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后迁往成都。童志鹏积极参与了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电子技术研究所——十所筹建工作。

1957年,童志鹏同志作为技术骨干,随十所内迁至四川成都工作。在十所期间,他先后担任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务,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微波中继通信接力机和我国第一代机载火控雷达。

为满足国家对无线电通信方面的需求,从1957年到1965年,童志鹏主持完成了新一代军用电台、航空专用电台、航空雷达、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设备等众多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生产。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1972年,童志鹏同志从十所调至国防部十院工作,并派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按照中央要求,圆满完成了有关电子测控系统调试任务。1974年,童志鹏同志从基地调回十院工作,担任总体部负责人和卫星通信工程测控系统总体任务负责人,期间主持研制的测控系统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他回忆说:“(那段时间)工作起来感觉‘很爽’。为了尽快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我们几乎每天加班至晚上12点以后,周末也在加班,没有加班费,宵夜就是馒头就咸菜,但是大家也不觉得累,精神很愉快,干劲十足。”

d02788d8def91bac0c4d1f

对于那些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童志鹏也淡然处之,他常告诫身边的青年技术人员,“困难肯定是有的,这是常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找到问题解决就好,有的时候其实是现象复杂,但原因往往简单,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下”。

1976年起,童志鹏同志先后担任十九院科技部主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等职务,参与了全国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为国家战略急需的卫星通信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守超前、基础研究,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奠基

1982年,电子工业部成立,童志鹏同志被任命为电子工业部副总工程师;1984年,在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同志关心支持下,电子科学研究院成立。为加快推动电子科学研究院实体化发展,1987年,电子工业部党组决定,任命时年63岁的童志鹏同志担任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他提出:“我们的科学研究应设法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超前一步的工作,而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

担任院长后,童志鹏从我国电子工业总体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了电子科学研究院发展新设想,获得时任国务委员、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邹家华同志全力支持,确立了“战略、预研、工程”六字方针,为电子科学研究院转型创新发展做出了建设性贡献,对电子科学研究院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凭借着超前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工作实践,他还领导研究了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成为中国与国际联网最早、最成功的系统之一;在国内率先使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一词,并不断推进该项目预研、顶层设计以及各分系统立项,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之一。

90年代以来,童志鹏同志在推动我国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和平流层信息系统等前沿领域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90年,童志鹏同志担任我国第一个陆军指挥自动化信息系统工程行政总指挥,领导研制了该工程“神经中枢”系统,对我国陆军大型C3I系统建设具有开拓性意义。海湾战争后,童志鹏同志牵头组织对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这一概念,并进一步提出我国必须发展跨军兵种的全军一体化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议,对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重大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开创了我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先河,拉开了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序幕。

与此同时,童志鹏同志高度关注平流层飞艇信息系统建设这一世界性难题,提出了平流层信息平台发展总体设想和技术体系,并积极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指导并推动完成了“天舟”系列演示验证任务,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97年,73岁的童志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他而言,这并不是功成名就的身退之时,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征程、新起点。进入21世纪,童志鹏敏锐察觉到未来战争的新特点与技术发展趋势,率先确立和引导了平流层飞艇信息系统和信息栅格技术的重大研究方向。

童志鹏同志曾兼任原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原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等职务。他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重大科技成果奖,2017年荣获首届“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终身成就奖”。

d02788d8def91bac0c5922

同时,他主持编著的《未来军事电子》《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等著作,对推动我国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回顾童志鹏的学术成长经历,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过程,而他作为其中重要的领军人、引跑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童志鹏院士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科技兴军的一生,是创新报国的一生。他的逝世,是中国电科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界的重大损失。他为中国科技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丰功伟绩必将青史永存。

往事如烟常成忆,先生作古竟凝噎。

致敬,国之脊梁。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童志鹏 两弹一星 电子信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