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加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

2017年12月26日 17:04 | 作者:吴艳丽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加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艺坛走笔)

学界常言,理论和创作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才能稳健前行。作为引领实践、指导创作的利器,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目前还很薄弱,未能与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大趋势同频共振。

这种现状,从日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中可窥一斑。作为对当下书学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从75篇入选论文来看,研究者的学术能力在不断提升,研究方法不断多元化,研究视野逐渐拓展,彰显出当今书学研究逐步向前推进的态势。成绩喜人的同时问题也很显见——入选论文内容虽然囊括书法史、书法教育、书法理论三大板块,但书法史类研究约占据三分之二,依然“一家独大”,而当代书法理论方面的研究有矛头却学术厚度阙如。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充分显示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与书法史学研究严重失衡,值得关注与思考。

对书学研究来说,书法史学和书法理论皆不可偏废。如果说书法史学强调文献实证考据以及资料的梳理,那么书法理论则强调思辨——以书法本体研究为基础,进而延及书法美学、书法文化等方面,于多重审视和反思中将传统与现代对接起来,是支撑中国当代书法于多元艺术思潮中找准文化形态走向的根基。

不只是此次“全国书学讨论会”,从近些年相关的学术著作来看,当代书法理论研究薄弱,一是表现为广度不足,涉及书法本体研究、书法文化形态研究以及书法的现代性研究等乏善可陈;二是表现为深度不够,关乎书法美学的研究缺乏历史和时代的宏观视野,对当代书法的时代境遇、审美取向以及历史趋势等问题既缺乏锐性,也未能给予有深度的学理分析,整体缺少一种当代文化关怀和学理建设,这都在销蚀当代书法理论的活力。

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之所以薄弱,一方面归因于学术体制。随着近些年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研究者基本集中于高等院校。院校普遍重史学轻理论,使这些研究者多垦耕于书法史学而忽视了对当代书法理论的学术建设。另一方面归咎于当代书法理论自身供血不足。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书法美学在推动书法本体地位确立并引发当代书法审美变革之后,在理论意识与观念、方法论方面便处于停滞状态”。长期脱离对书法时代境遇及当下现实意义的思考,致使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始终未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薄弱,导致当代书法批评弱化。书法批评的意义在于对当下书法创作起到指导、引领作用。任何一种艺术批评,都需要对艺术审美演变有清晰认知,对艺术的时代境遇有清醒认识,这都需要深刻的理论做支撑,否则批评很容易成为“无根的浮萍”,难以生发意义,书法批评也不例外。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时代艺术高峰的到达,皆是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同时艺术批评成熟。纵观当下书法批评,最令人诟病的是批评肤浅,缺少一种学术深度和价值坚守,远离当代书法的问题语境和价值关怀。书法批评的缺位,致使当代书法家对中国书法美学认知存在偏差,在价值判断和思想方法上错位。由此使得一些书法创作在追求创新过程中不得法门,甚至存在着颠覆传统核心价值体系和缺失审美评判标准之现象。加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并建构起其理论体系,已是刻不容缓。

目前,学术界已经意识到加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一些学术机构也在为此努力。像中国书法家协会,近几年提出“展览、学术、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连续举办“全国书学讨论会”并不断创新论文评审机制,启动“年度学术课题研究申报”活动,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中国书法兰亭奖”并从第二届开始加入理论奖评选等,同时其他一些地方性、专题性的书法理论学术讨论会也在各地不断举行。这些举措意在推动中国书法理论的研究,虽然起到了带动作用,但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加强,还有赖于作为学术研究主阵地的高等院校能够创新学术体制,有赖于研究者的文化和理论自觉。

书法理论研究应成为“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这要求书法理论研究冲破单维思维,建构多元研究体系,并“将书法理论提升至当代人文学科的高度”。归根结底,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书法的现代境遇,揭示问题、确立观念,建构起反映中国书法价值取向与美学精神的理论体系。当代书法健康的发展环境,需要实现理论、史学、批评与创作的良性互动。作为其中的联结点,当代书法理论承担着建构体系、建设健康环境的重要使命。


编辑:杨岚

关键词:书法 法理 理论研究 理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