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严格监管 打造大国食安

2017年12月27日 10:59 | 来源:北京晨报网
分享到: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可以随时挑动公众敏感神经的大问题,在时刻被公众关注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的放心,表明了党和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自《食品安全法》重新修订以后,针对不同类别食品的政策制度也陆续实施,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在用最严格的监管制度打造大国食安。

食品安全情况整体向好

2017年12月18日,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联合多家大学发布了《2016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呈现“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

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的2016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显示,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25.7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8%,其中,大宗日常消费品抽检合格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粮食加工品为98.2%,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为97.8%,肉、蛋、蔬、果等食用农产品为98.0%,乳制品为99.5%。从抽检情况看,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情况整体良好,但部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还存在6大主要风险:一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微生物污染;三是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四是重金属等污染;五是农药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六是生物毒素污染。

其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表现最为突出,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7年7月发布的2016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显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不合格样品的33.6%,较2015年上升8.8个百分点。

破除食品谣言任重道远

在国家大力监管食品安全问题的背景下,网络上层出不穷的食品谣言始终是威胁当前民众食饮健康的重要因素。据《2016年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报告》显示,目前食品安全谣言仍然在网络中大肆传播,尤其是大量的失实报道、片面解释和随意发挥,干扰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理性认识。大部分受访市民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意愿较高,但同时,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相对匮乏,识别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真实性的能力不强,在面对网络谣言时难以甄别真伪,往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食品安全事件作出非理性的判断,引发食品安全恐慌,而且更为关注舆情中的负面信息。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整体良好,但是很多老百姓还会有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这就是来自谣言泛滥造成的误解。谣言造成了社会的恐慌,影响了产业发展,经过连锁效应,最终成本又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对此,长期活跃在食品安全科普战线上的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颇有体会,在2017年食品安全周活动中,针对网上火爆的“肉松是棉花做的”、“紫菜是塑料做的”等谣言,阮光锋表示,这些谣言的散布一方面有个别媒体博眼球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权威专家的辟谣、纠偏不及时,导致没有科学依据的误导信息在一段时间内大占上风。同时,他也给消费者提出了建议:“第一,凡是看到任何关于食品的,你如果觉得特别颠覆你认知的,一定要打一个问号。第二,向专业机构专业人士求证,不能听买菜的人说,他们并不一定告诉你真正的食品生产流程。第三,多看科普少看谣言。”

保障食品监管是基础

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和时代发展的特点,2015年,国家修订了《食品安全法》,自此,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便走上了更精准、更严格的道路。

除了《食品安全法》对各个食品安全领域做出了细致规定外,各个食品细分领域的政策制度也相继出台。例如2016年相继出台的《婴幼儿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以及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同时公布实施的还有大量涉及食品安全要求及技术标准的政策制度。可以说,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主题,各细分领域法规以及生产技术标准等为补充的,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记者 祝凤岚)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严格监管 大国食安 食品安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