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2017,我们感受中国力量

2017年12月28日 09:00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2017年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一瞬,却因中国成为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年份。记录历史瞬间,传递中国声音,思考时代变迁。人民日报社驻外记者,一群远离故土却总在新闻现场的人,世界在心中,我们永远在路上。请一起分享他们的一段段经历与感悟

1514399720116_1

中国道路值得拉美借鉴

本报驻巴西记者 范剑青

最近参加一个新闻活动,碰巧坐在巴西众议员福斯托·皮纳托旁边。皮纳托是巴西—中国议员阵线的主席,刚从中国访问回来,谈起中国,他自豪地说:“我刚刚花两个月时间,读完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葡萄牙文版。习近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成长道路,经历了从插队知青到大国领袖的跨越。从这本书中,既能看到他对基层人民的关心,也能看到他引领国家发展的大方略。”

“巴西也是一个大国,但我们的发展不顺利,巴西的政治家需要学习借鉴习近平的治国理念。”皮纳托说。

在拉美工作20年,这些年感受到最重大的转变,就是在政界和知识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认真思考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

中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已经很少有哪个国家的政治家会说不重视中国。但在重视中国的人当中,也还有不同的情况。一类是重视中国的经济地位,想跟中国做生意、搞合作,但对中国的道路还有疑问。另一类情况,则是不仅想与中国一起谋合作、求发展,更想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治国理念上,学习借鉴。

拉美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但拉美的发展史充满曲折。国际学术界许多关于经济政策失误、政府治理失败的研究,都取拉美为样本,甚至出现了“拉美陷阱”这样的名词。拉美许多政治家和知识界人士,也都在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试图探索更有效的发展之路。

中国理念和中国道路,凝聚起10多亿人口的上进心,让一个底子薄弱的发展中大国迅速崛起,毫无疑问,伟大的中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像皮纳托这样希望学习中国经验的人,无论在巴西,还是在拉美其他国家,都越来越多。

美国汉语热背后的心态变化

本报驻美国记者 郑 琪

开车前往马里兰州坎伯兰市西城小学,沿途全是山路,当地居民的房屋依坡而建,散落在群山间,西城小学就在其中。正是这样一座藏在大山深处的学校,因为多年沉浸式汉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功,在整个马里兰州赢得了知名度。

相比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经济并不发达且人口构成中亚裔极少的坎伯兰市,原本与汉语的距离很遥远。这里的汉语热,正是近年来美国汉语教育逐步走出华人社区和精英家庭,为更多人所接受的一个缩影。

放到历史长河中看,今天美国的汉语热或许还隐藏着另一重象征意义。费正清曾经有过一段独到的观察:“1949年以前的美中关系,中国总是那个处在麻烦之中的弱者,是我们兴趣与慈善的接受者……这不是一对平等的关系,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很多人喜欢那段关系的原因。”近代以来的许多中美文化交流中,都可以找到费正清所言的那种“慈善”心态。二战后,美国处理对华关系的逻辑中,同样不乏一种优越感,且时不时转化为对中国的“说教”。

如今,越来越多美国人主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折射出一种影响更为深远的变化——中美交往的方式与心态都在随着中国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的发展,在太平洋另一边催生点点滴滴的变化,而当这些变化积聚在一起,则是一股以平等姿态同中国进行交往的全新力量。

前不久,美国前驻华大使鲍卡斯在国会一场关于中美关系未来的听证会上发言称,“美国国会对中国的认识太抽象了,只要去中国看一看,印象就会大有改观”。的确,相比中国的快速变革,美国对中国的认知亟待更新。越来越多美国学生通过学习汉语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开始。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中国 苏丹 记者 汉语 美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