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大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公布

2017年12月28日 18:04 | 作者:彭杭 | 来源:大连日报
分享到: 

事件回顾:

11月30日上午,大连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正式对外公布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并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普查工作成果显示,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普查范围包括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我市共成立了21个普查机构,组织了近千名普查人员,调查国有收藏单位4757家,采集、审核、上传文物数据信息86308件(套),共计37万余件。其中,新发现、新认定文物总数有33703件(套),丰富了我市掌握的可移动文物资源总量。我市成立了40余人的专家组进行文物认定和数据审核。最终确定我市共有国家一级文物239件,国家二级文物2589件,国家三级文物25908件,包含了青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钱币、雕塑、书画、漆器等二十余种文物类别,全面摸清了我市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家底。

在普查工作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故事和典型事迹,特别是在数据审核阶段,8万多条数据信息,每条信息含15项内容和至少3张图片,要一条条审核,一项项复核,工作量可想而知。专家组成员们克服了巨大困难,付出了艰辛劳动,保证了我市上报文物信息以一级文物零差错,二级、三级与一般文物信息差错率低于0.5%的普查红线成绩通过验收。

事件点评:

文物普查是科学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建国60余年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目的,是通过普查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保障文物安全,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效发挥文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积极作用。

我市积极参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一是有效增强了城市软实力,是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工程。加强文物资源的调查、展示和利用,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二是有助建立和完善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将全面掌握、统计分析和评价我市文物资源情况及价值,健全可移动文物的登录备案机制,保障文物安全。三是便于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开展普查,将极大拓展文物资源,促进文化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可移动文物普查不仅仅是调查统计文物数据,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文物信息的价值和作用,让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服务人民群众。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文物 普查 移动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