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2017年中国经济“气质”加速变革

2017年12月29日 09:18 |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分享到: 

2017,经济“气质”加速变革

2017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收获超预期成绩单,并正在努力跨越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关口

2076759

12月19日,世界银行时隔两个半月再次修改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由6.7%上调至6.8%。事实上,2017年以来,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已经成为多家主流国际机构的“惯常操作”,更有甚者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年之内上调达四次之多。

这背后,是中国经济2017年以来靓丽的数据释放出的满满正能量:前三季度GDP增速稳定在6.9%,且连续九个季度保持稳定走势;就业目标再度超额完成;市场销售增长加快,网上零售增势强劲;进出口峰回路转,双线飘红;企业盈利大幅改善,多项指标创近五年来新高……

“宏观景气、微观绩效、结构调整以及新动力培育都出现持续改善局面,整体经济呈现‘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超预期复苏态势,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为6.8%,经济摆脱增速下滑期,经济新常态步入到新阶段。

6. 8%——如果这一业内人士普遍预计的增速最终实现,则意味着中国经济六年来首次实现年增速加快。

断言下行压力消弭为时尚早,但中国经济显然在2017年走出了不同以往的步伐。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的话来说,得益于宏观调控和市场共同作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已经初步进入新的增长平台。

无论是“新阶段”,还是“新增长平台”,都是与“旧”告别。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当然,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的关口尚未跨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提醒,经济发展方式还未迎来质变,经济结构调整还未到位,创新能力还未成为驱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对此,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进中向好”超预期

“延续着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并且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12月1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作出如此判定。

过去五年来,“稳中求进”一直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基调。从增速到就业,再到居民收入,中国经济“稳”字当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不断向前推进,“进”和“好”的色彩日益浓厚。

尤其是2017年,中国经济“进中向好”、“超预期”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不仅体现在年度经济增速“有望实现六年来首次加快”,更在于经济整体“气质”和“内涵”发生了深刻变革。

“今年经济最大的亮点是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积累着质变前夜的澎湃动力。

这种变革,从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工业结构调整中就可见一斑。近年来,我国工业稳步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而2017年步伐呈现加快之势。从相关数据来看,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0.2%、6.8%,10.8%、9.5%,13.5%、11.4%,预计2017年增速大约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一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多年下滑,预计2017年增速将大幅下滑至3%左右,仅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一半。

截至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3%,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为28.1%。以目前的走势推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在“十三五”期间超过50%并无多少悬念。

2017年经济变革加速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尤为重要。

回顾过去一年,从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目标的超额完成,到商品房待售面积、企业负债率、经营成本的持续下降,再到补短板扎实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加速落后产能出清,降低企业负担,增加有效供给,使供大于求的矛盾有所缓解,也打开了产业升级空间,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受访专家们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着眼于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其不断推进愈发显现出积极的成效,对2017年经济发展胜利收官功不可没。

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中国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增长,就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国际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研究首席经济学家马吉特·莫尔娜的观点和许多人不谋而合。

事实上,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之意义,已得到越来越多政府、学界和市场的重视。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将创新定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再到十九大报告将创新明确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已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与要素驱动日薄西山相比,创新也确实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释放出越来越强劲的驱动力。

C919实现首飞,南海成功连续稳定开采可燃冰,“墨子”号完成量子纠缠试验,“复兴号”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试种“海水稻”亩产突破600公斤……从2017年初到岁末,中国取得的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排名由2016年的25位升至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国家,已成功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

“我国创新竞争力不断提升,创新发展正在进入新阶段。”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吕薇认为,我国已将创新放在国家发展的更重要地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创新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而2017年由“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无疑是创新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缩影。新一轮科技变革面前,创新不仅带来技术进步,更带来模式创新,催生出新业态,激发经济新活力。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5G通信、共享经济……创新活力的迸发使得中国在越来越多的新兴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年)》显示,受益于创新驱动的数字经济正在中国呈现高速发展之势,2016年总体量已达到22.77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占GDP比重超过30%,整体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于全球第二。

在张立群看来,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到管理创新,多个方面依靠创新因素,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一个基础性的支撑。

“中国在世界研发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创新占GDP的比重正在追赶欧洲。”《时代》杂志法国版在文章《中国,技术创新的新成员》中指出,得益于中国政府支持建设研究中心、科技园区并完善保护创新的法律,积极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继“世界工厂”后,中国将成为“世界实验室”,成为技术创新的“孵化之地”。

乘势跨越新关口

“2017年中国经济稳增长取得阶段性胜利、韧性得到大幅提升,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展望2018年,刘元春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对此,张立群也持有类似看法。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将在2018年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起步时期,经济增长保持大体平稳的同时,新特点将日益明显。

不过,专家们同时也强调,尽管步伐稳健,但中国经济尚未完全跨越至高质量发展阶段。突出表现在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积累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一是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一些区域发展不充分。二是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不充分。四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绿色经济发展不充分。五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民生领域发展不充分。

黄群慧特别提到,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主体的实体经济,存在供给质量不高、结构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体系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问题。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的同时,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8项重点工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核心是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黄群慧告诉本刊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8项重点工作之首,就在于其是实现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关口跨越“最主要、最关键的‘攻关利器’”。

“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大戏才刚刚开始。”王军认为,伴随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持续转变,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中国经济质变渐行渐近,终将实现脱胎换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宫超)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经济 中国 创新 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