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莫让人情消费阻挡“回家过年”的路

2017年12月29日 14:36 | 作者:付彪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家农户家庭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剧增,农村地区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等人情消费现象屡见不鲜,农民仍面临着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陷入“人情怪圈”。一位村民感慨地说:“现在农村过年办喜事的特别多,要是一年没挣到什么钱,都不敢回老家过年。”(12月28日中新网)

timg (1)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日子。然而,当下就有不少村民不敢回家过年,这不全是购票难、乘车难或没挣到钱,而是农村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让他们心里发怵。调查显示,农民的人情支出主要包括嫁娶、生子、升学、丧葬四大类,且多数农户的单次人情支出金额在300元以上。据统计,被调查的农户2016年平均人情支出为5297.47元,且大多数在2000元以上,总体处于高支出水平。这样的人情消费,难怪让一些村民感到纠结。

婚丧嫁娶办宴席,过去在农村是正常的人情往来,兼具互助的性质。社会学研究认为,人情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落后的时候,婚丧嫁娶是大事,仅靠一家难以完成,每户送点礼就可以帮助其渡过难关。这种原始互助的形式,增进了乡邻的情谊,见证了浓浓的乡愁。然而,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正常的“人情”附着了“消费”的概念,脱离了“礼轻情意重”的本质,歪曲了“礼尚往来”的传统,许多人把人情与金钱划等号,把红包的厚薄当成衡量感情深浅的标尺,使得攀比之风日盛,数额越送越大,悄然演变成一种沉重的“人情债”。正如一位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说,“在外打工三万三,回家吃酒荷包干”。

事实上,人情是人情,消费是消费。人情是不计回报的重义的情感表达,消费则是一种计算投入和产出的趋利的经济学行为。人情贵在有礼有节,正所谓“礼者,理也”。没有理的约束,人情容易流于偏私,礼节也就可能变形。因此,要使人情往来回归感情的取向,就必须祛除趋利的交易思维,破除炫耀攀比的不良心态。一方面,各级政府和社会要深入宣传和倡导重情轻礼的价值观,引导农民正确对待人情往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的作用,引导村民厉行节约、革除陋习。同时,还需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积极营造清新的社会新风尚。

超高的人情消费透支着家庭的财富。给人情往来减压,就是给每个人心理减负。尤其对于那些不敢回家过年的村民来说,这样的减负又何尝不是为他们打通了“回家过年”的路?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人情 消费 回家过年 农村 村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