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画里有话 画里有话

走近殡葬礼仪师卫艳茹:服务逝者 慰藉生者

2018年01月02日 14:40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1

从业十年的卫艳茹说,她相信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讲的,人去世了,仍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或是精神,或是血脉。 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殡葬礼仪师卫艳茹:

服务逝者 慰藉生者

殡葬师被人称作“人生驿站送行者”。卫艳茹说,她喜欢这个名字。

卫艳茹这份工作干了十年,时刻提醒自己殡葬无小事。婚礼可以彩排,葬礼只有一次。出了错就是大事故。有时连续几场下来,“人的整个气就耗掉了”。

刚工作的时候,爷爷还笑着对她说,“以后我的葬礼茹来办。”后来爷爷去世了,卫艳茹用专业技能完成了他的遗愿,说自己没让爷爷丢脸。

目击生死离别成为工作,卫艳茹并没有像别人猜测的那样变得麻木。她反倒开玩笑地说,在殡仪馆上班没有人得抑郁症。人生短短几十年,得抓紧时间去珍惜眼下拥有的一切。

目击生死告别成为工作

12月的北京,清晨六点半,体感温度只有零下五摄氏度。还要再过一个小时,天才会大亮。

在大兴区殡仪馆做了十年的殡葬礼仪师,卫艳茹早已习惯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赶着不堵车,6点10分左右到达单位。然后换上工作服,戴上工牌,准备迎接一天中的“早高峰”。

不到8点,从接待家属、核对逝者基本信息、安排家属站位、将悼词组织成文,紧接着主持告别仪式……卫艳茹连着完成了三场。这还不是最多的,忙的时候,她一个人要主持6场告别。

“有些家属讲究遗体不能见光,所以都赶着天不亮就来。我们也只能根据家属的要求来安排。”她说,自己主持的告别仪式,根据家属及来宾的人数、悼词多少等,有短到十几分钟就结束,最长也有持续一个多小时的。

仪式上不敢出错,出了就是大事故。卫艳茹不断地提醒自己,殡葬无小事。“红事儿”可以彩排。“白事儿”的过程无法重来。如果说错一个字,总会觉得对不起逝者或者家属。相应地,每次主持内心的压力也很大。

连续几场下来,“整个气就耗掉了”,要坐下来缓上半天才能再站起来。压力大的时候,做梦都还会梦到主持告别仪式的场景。

从2006年工作至今,这份工作的职业性质告诉她,工作必须要保持理智,控制好情绪,让仪式顺利进行。但当目击生死离别之时,卫艳茹坦言完全置身事外很难。

一次,她主持一个小女孩的告别仪式,最终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车祸中,小女孩在睡梦中离世。她的父母带来了她最喜欢的裙子和玩具,摆放在告别厅里。因为是颅内伤,表面上看孩子就像睡着了一样。

以往为了让告别厅里的人都听得清,卫艳茹主持的声音需要洪亮,但那天她却说得很轻柔。“我怕会吵到这个漂亮的小生命,怕惊扰到她。”整个仪式,自己一边流泪,一边为她送别。

“那天下班回到家,我赶紧抱起我的闺女,紧紧地抱着,许久没撒手。”

爷爷嘱托:“我的葬礼茹来办”

卫艳茹还记得第一次跟着师傅给遗体化妆。逝者身上都是伤口,内脏多处破裂。卫艳茹就跟其他几个实习生一起打下手,帮忙清洗缝合。“我们从头到尾,动作都很轻。虽然是第一次,但是并不害怕,觉得自己终于学有所用。”

缝合时遇到体液外渗,就按师傅教的,用保鲜膜缠好,然后再穿衣服。遗体脸上有伤口的,就用花把头围起来,这样看起来人就像躺在鲜花里一样,很安详。

卫艳茹的老家在吉林通化,那是位于长白山天池脚下的城市。高考那年,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没够上本科线。妈妈建议,一个女孩子要不就去学师范或者英语。“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个专业,将来好找工作。”卫艳茹觉得,殡葬是个冷门,就业应该没什么问题。

卫艳茹的爷爷说,帮人家做白事,协调各种事情,是个积德行善的好事儿。“孩子报这个,挺好的。你们反对也没用,这是善事。等我走的时候,后事就交给茹来办。”

而卫艳茹自己,也认定了这行。从课堂上学习卫生学、心理学、大学语文、社会学……到去医院参观人体标本,再来到殡仪馆实习,跟着师傅操作。一步步接受,一点点摸索。

后来,爷爷去世了。卫艳茹说:“走的前两分钟还跟人抽烟、聊天。然后忽然就说抽不下去,自己要死了。走的时候没有痛苦。”卫艳茹一直记得爷爷生前说的,他的葬礼要由我亲手操办。

告别仪式上,卫艳茹代表家人讲述爷爷一生的生活与不易。整个葬礼仪式过程,她一直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和主持的节奏,因为她深知爷爷的嘱托,不能给爷爷丢脸。

“他特别有威严,懂得很多,读这个专业就是爷爷支持我的”;“每次过年回家,我都会陪他,捏捏肩捶捶腿……”

最终,爷爷的葬礼仪式结束了,卫艳茹终于不需要再克制,尽情地放声大哭起来。

服务逝者 更是服务生者

卫艳茹从不避讳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职业。但结果往往都是听的人很忌讳。

“问我在哪上班,我说在殡仪馆,他们就会本能地往后退,然后说‘啊,你胆儿够大的啊。’”她可以理解,人们通常恐惧死亡,忌讳尸体。

卫艳茹说,这份工作自己干了十年,慢慢理解了别人眼中的“特殊”。除了让逝者走得安详,更多的还是要通过服务,让生者感到慰藉。

“那是我这几年都难以忘却的。”她回忆道,那天在殡仪馆接待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拄着拐杖,说儿子自杀了,40岁,正当年。生前最喜欢花,她希望在告别仪式上加些植物,不想让儿子走得冷清。

“老太太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前期所有的事情包括告别仪式当天,她都没有失控,条理很清晰。”卫艳茹说,自己虽然每天都目击生死离别,但并没有像别人猜测的那样,会变得麻木。“我们也是人,也会感同身受,更何况是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

凭借着经验,卫艳茹开始帮忙策划。按照以往,在告别仪式上,逝者的名字是用电子横幅显示的。但这次,用的是鲜花。“我们看过他生前的照片,很阳光很帅气。所以遗像也没用黑白,而是选了一张很精神的彩照挂上。”

最后告别时,老太太说她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他放心地走,她会照顾好自己,不用记挂。“然后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还向我鞠躬。我想这应该就是对我们的认可和尊重。”

抓紧时间去珍惜

有时也会遇到家属情绪失控,“刚到殡仪馆,一下车就骂我们挣死人钱。”卫艳茹说,刚工作的时候自己听到很委屈,会哭。但慢慢地自己也能理解。“有的家里人花了好几十万,结果人没救回来,换谁心里都不舒服。骂两句就骂两句吧。”

现在,自己反倒是看得特别开,还开玩笑说,在殡仪馆上班的好像都没有得抑郁症的。看得多了,她有时候就会想,没有必要去计较那么多。人生短短几十年,得抓紧时间去珍惜。珍惜家人、珍惜健康,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

去年6月,卫艳茹因为敬业奉献,入选“北京榜样”。原定年底参加颁奖,但她推辞了。卫艳茹说:“一年到头,好不容易能休假。爸妈从来没坐过飞机,趁着弟弟刚考完试,想带着他们去南方转转。”

卫艳茹说,她相信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讲的,人去世了,仍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或是精神,或是血脉。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葬礼 逝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