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全面脱贫倒计时 啃下深度贫困、因病致贫“硬骨头”

2018年01月03日 15:50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到: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曹煦 | 北京报道

精准脱贫,当下中国正在书写的伟大故事。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确保到2020年全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一场各级党委政府倾尽全力正在进行的“战役”。

10月10日,丹寨县排调镇明超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民众在采摘吊瓜。近日,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吊瓜进入采摘时节,瓜农在田间采摘,喜迎丰收。丹寨县排调镇吊瓜种植项目,总投资238.5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扶贫资金166.5万元,自筹72万元,采取“村社联建”运营模式,在该乡镇9个村实施吊瓜种植600亩,2017年产值约120万元,项目产生效益后利润部分采取4411分红模式,即40%贫困户、40%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10%村集体、10%合作社作为下一步壮大发展资金,种植项目带动84户贫困户脱贫增收。贺俊怡 摄

资料图:贵州瓜果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贺俊怡 摄

“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在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

连续5年年均减贫超过1000万人,中国经验启迪世界

2017年,中国的贫困人口规模继续大幅减少。

2016年年底我国还有4335万贫困人口,到2017年年底这一数字再减少1000万以上,而2012年至2016年间,我国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了5564万人。

这也意味着,我国连续5年年均减贫超过1000万人,平均每天都有近3万人摆脱贫困。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江西井冈山、河南兰考、贵州赤水等28个贫困县历史上第一次集中脱贫摘帽,贫困县首次实现数量净减少。

此外,一组数据是过去一年中国精准脱贫稳步推进的生动注脚。201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超过1400亿元;经证监会批准,我国首单扶贫专项公司债成功发行,发债规模5亿元,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精准扶贫项目;340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了对30个民族自治州结对帮扶的全覆盖;贫困地区建成旅游路、资源路和产业路1.3万公里;新增通硬化路建制村1.1万个,8473个建制村通了客车……

数据背后是各级扶贫干部的扎实脚步和开拓创新。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各地的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典型”“经验”层出不穷,“第一书记”“电商扶贫”“一村一品”“万企帮万村”等模式为更大范围的脱贫摘帽和农村长久可持续脱贫提供示范、树立标杆。

2017年,《中国经济周刊》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开设《精准扶贫看典型》专栏,持续关注扶贫脱贫故事,并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做法。无论是在“精准扶贫”理念的诞生地湘西十八洞村,还是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再或是新疆“访惠聚”这样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驻村帮扶模式,《中国经济周刊》都曾进行了深度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对扶贫一线实践的记录只是中国向贫困宣战的点滴缩影,中国的扶贫事业不断刷新人类减贫历史的新纪录。连续5年平均每年1000万人的减贫速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堪称奇迹。

这场脱贫攻坚战,正在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深刻启示。

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看来,扶贫不仅让基础条件较弱的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集体经济、村容村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促进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提升了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一批又一批青年干部从机关来到贫困村,担任驻村干部或第一书记。他们勇挑攻坚重担,带领群众通过苦干实干摆脱贫困,在摸爬滚打中提高了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增进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这批经过脱贫攻坚锤炼的青年干部,将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刘永富说。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不仅印证自身选择的正确性,而且给其他中等收入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指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比重之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的近40%下降至目前的1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贡献来自中国,这是人类扶贫开发史上的重要篇章。英国《经济学人》评论说,在减贫脱贫方面,“中国是个英雄”。

啃下深度贫困、因病致贫的“硬骨头”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放眼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涉及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

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指出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补齐这些短板是脱贫攻坚战决胜的关键之策。

除了以上地区,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还有6个省份贫困人口在300万以上,有5个省份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有近200个县和近3万个村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在未来3年时间里,如何完成这些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条件薄弱、贫困程度很深的地区的脱贫任务,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智慧和担当。  如果说地域性贫困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那么化解因病致贫,便是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从2014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

2017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因病致贫返贫”也是被问及较多的问题。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的“对策”是,通过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强化公共卫生等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精准识别”即调查因病致贫、返贫底数。李斌称,目前全国还有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553万户、734万人,“根据这个调查,建立了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扶贫,做到胸中有数。”

“分类施策”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李斌介绍说,首批遴选了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和部分癌症等9种大病作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的病种,通过定临床路径、定定点医院、定单病种费用、定报销比例、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责任落实,进行集中救治。

“强化公共卫生”即根据深度贫困地区的疾病情况,针对性扶贫。李斌介绍说,目前,西藏和四省藏区将危害最大的包虫病防治确定为主攻方向,凉山地区将防治艾滋病作为重中之重。

此外,针对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愿望不强、“等靠要”等思想仍然存在的老问题,受访人士普遍表示,要加强思想扶贫力度,采取鼓励式、竞争性扶贫机制,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大力加强技能培训,创造更多贫困人口向上流动的机会,才能激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2018: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

全面脱贫进入“倒计时”后,面对每年要脱贫上千万人口,还要防止返贫的繁重任务,扶贫干部的作风问题成为确保这项系统工程扎实落地的关键。

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新闻发言人苏国霞介绍,一段时期以来,扶贫领域存在的作风问题严重影响脱贫攻坚工作落实,严重侵害贫困群众利益,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坦言,当前脱贫攻坚仍然面临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精准、不落实、不到位,包办代替、送钱送物、一兜了之,弄虚作假、算账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

加强检查督查、改进工作作风,让脱贫攻坚工作更加阳光透明,将是新形势下脱贫攻坚的又一场“硬仗”。

2017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官网设立“扶贫领域违纪违规曝光平台”,定期公布各类违纪违规典型案件;审计署针对扶贫的审计已经成为常态,2017年第三季度审计中,审计署组织抽查了1343个单位1914个项目,涉及资金4421.59亿元。审计结果再次提到扶贫资金闲置问题:9个省份的18个县因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项目推进缓慢等原因,3.55亿元产业扶贫等资金闲置一年以上,其中0.86亿元闲置两年以上。

2017年12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发布《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在全国范围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通知》明确,治理内容包括“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监督从严要求不够等。要求用一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效。

《通知》提出的工作措施包括加强学习培训、规范驻村帮扶、改进调查研究、减轻基层负担、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加强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健全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严格考核评估、查处突出问题等。

需要考核监督的,不仅仅是作风建设,还有脱贫标准。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对此,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解读说,脱贫攻坚在当前阶段重点是要把握好标准,要更加有针对性,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养懒汉。通过加强考核监督可以严格执行扶贫标准。

在汪三贵看来,有些地方扶贫政策过了头,这和降低扶贫标准一样,也会造成很多问题。“有的地方易地搬迁后盖大房子,而不仅是保障基本住房,这就是吊高胃口,不利于激发内生动力,影响脱贫质量。”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全面脱贫 倒计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