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金莉:“向前一步”的“她力量”

2018年01月05日 10:52 | 作者:韩雪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彩C2018-01-02zx801_P_1_539_786_1190_1716

劳动一天下来,肢体疲惫,脑袋空空。回到燃着煤油灯的昏暗小屋,金莉很想再学点什么。幸好,她身边还带着中学时学过的英语课本。“这就是命运使然。”从此,金莉自学起了外语。

从金莉的整个职业生涯来看,人生就是不断地“向前一步”———否则,她也许早就止步于过往轨迹中某个困难面前或是安逸时刻。毕竟在人生这片浮海上,沉下去只需要具备放弃的勇气;而浮上来,则需要投入更多的勇气迎接更大的困难。尤其对女性而言,困难更多。

金莉有一半的俄罗斯血统,这不难从她的高鼻骨、深眼窝上察觉出。但与她相处越久,谈话时微扬的下颌,更多透露出一个女性的温柔雄心———不被他人左右,做自己人生的掌舵者。这份自信,在她早年曾翻译过的一篇短篇小说里有着令人惊异的相似注解:“她知道,在人生的战场上,许多争斗是要靠单枪匹马去拼搏的。”

“生活中自己不能先低头”

时至今日,金莉还记得小时候,有人见到她父亲时脱口而出的“哟,这不是列宁嘛”。长相酷似革命导师的金莉父亲是俄罗斯人,年少时随父母来到中国,1947年跑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先是在解放区报社工作,后转到华东抗日军政大学。华大与山东大学合并后在山东大学执教,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结识金莉母亲并组建家庭,6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终其一生都在中国。

这样一个追求革命的父亲却在“文革”中被打倒了,还被扣上苏修特务的帽子。“我父亲很喜欢音乐。”红卫兵来抄家时,金莉眼看着父亲珍藏的唱片都被扔到地上踩碎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残酷的人身限制和政治歧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金莉也成了不受待见的“黑五类子女”。这变故来临时,她刚初中毕业站在人生选择的路口,于是,1968年,金莉响应号召去了农村广阔天地。

金莉是知青点9个人里年纪最小的,刚来时甚至都不会做饭。第一次蒸馒头就露了怯,烧出一锅煳味扑鼻的黄疙瘩。处在14岁这个最好的学习时期,金莉适应得也快,加上农民待人朴实:谁能干活就认谁。渐渐地,当插秧、挑水、扛麻袋这些繁重的劳动压上金莉14岁的肩头时,农村生活也悄然改变了金莉这代人的性格:“生活中自己不能先低头。”光着脚浸在田里插秧,腿上有时叮着好几条蚂蟥,就伸出来拍打拍打接着干;刚割过的麦茬锋利,划过腿脚就是一道道的小口子。但比起这些,最苦的要属冬天挖河。因为是黏土,穿着胶鞋站在里面很难拔出来,于是姑娘们光着脚跳进冬天的冰水里,泡一会儿腿脚就紫了。“有人还为此落下了病根。”

劳动一天下来,肢体疲惫,脑袋空空。回到燃着煤油灯的昏暗小屋,金莉很想再学点什么。幸好,她身边还带着中学时学过的英语课本。“这就是命运使然。”从此,金莉自学起了外语。

没有录音机,没有老师,没有同学,仅凭着中学时学过的国际音标,自学单词。下乡半年后,父亲被放回了家。金莉自学英语的想法得到身为英语教授父亲的支持:“我可以帮你。”但当时插队的地方离家四五百公里,每年才能回家两次。“不向生活低头”的金莉用数学方法学英语,她在大演草上做英语练习,然后把一摞一摞的大演草寄给父亲批改。

四年的知青生涯中,有一年民办教师经历。“我非常幸运的是在农村当民办教师时把书拾了起来,如果不是当年自学了外语,我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要知道,我的同代人绝大多数没有上大学。”金莉自称是“50后”中的幸运者,而在命运抛出的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机遇面前,光靠幸运,是抓不住机遇的。

“只要开门,我就一直往前走”

1972年,18岁的金莉被招工到山东兖州矿务局中学。校长是个转业军人,因为全校仅有一个英语老师,他于是拍板让仅有初中文凭的金莉教中学英语。“有什么关系,反正你比学生学得快!”金莉就这样开始了她的英语教学生涯。

“学历低,但水平不能低。”金莉找来一套许国璋的英语教材,还是看着音标拼字母,整整下了五年的笨功夫。中途,学校派金莉去山东曲阜师范学院进修一年,一生最重要的伴侣在那时相识,“虽然一半的时间在学工学农,但那一年一点儿也没荒废。”

汗水辛勤浇灌的芳华过后,就是丰硕。

1977年冬,金莉参加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考外语时,金莉飞速答题,才做到一半,却发现考生纷纷往外走,她一下子没底了。监考的一个教师见状说:“很多是白卷,不用担心。”交卷时,监考教师也是教外语的,他仔细看了金莉的考卷,说:“回家等通知吧。”高考放榜了,金莉考了山东省外语第一名。

直到今天,金莉都难在校园里寻觅到当年景象:他们那一届大学生真是酷爱学习,甚至班长都得在体育课时把住教室门,防止学生中途跑回来看书;早上出完早操,路灯下全是哇啦哇啦念英语的人……

山大毕业后,28岁的金莉结婚了。毕业后在北京一所高校教了一年半英语。这段不长的时间里,金莉为了考研,还跟单位闹了一场。后几经争取,人事处长撂下一句:“你只能考一次!”

就一学期的复习时间,金莉拿出全部的精力拼了,除了上课,别的时间就枯坐在宿舍里看书背书,头顶着一个瓦数不高的小灯泡,硬把1.5的好视力熬成了近视眼。

终于,金莉如愿叩开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门。“只要开门,我就一直往前走。”

在学者和母亲之间寻找平衡

人生最艰难的阶段,莫过于学会如何承担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并平衡不同角色职能带来的对立矛盾。对女性而言,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这一对关系,人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金莉也不例外。

拿出当年硕士答辩时的一张珍贵合影,金莉一一介绍:“这个老先生是王佐良教授,他是我硕士答辩委员会的主席。离我最近的是我的论文答辩导师———玛莎威尔……”照片里的金莉笑容明媚,不留意,甚至看不出她肚型的微隆。“硕士论文答辩时,我已经怀孕4个月,吐得是稀里哗啦。”答辩结束后,金莉才告诉导师自己怀孕的消息。

“你怎么不早说?”

“我要是说了,就是想要照顾。”独立的金莉习惯凭借实力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不是被额外照顾。

这时,丈夫被公派出国,得走一年多。“你走好了,我没关系。”等到他回来时,金莉抱着女儿去机场接他。“10个月大的女儿已经会叫爸爸了。”说起这些,金莉的语调、神情不无骄傲。

“怕挤公交车,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住在6楼,大着肚子上下楼不方便,就中午在食堂吃完饭后,再打一份带回家,在家看书”……其间的艰辛虽然说得不多,但列举的细节里,饱含对孩子的爱惜和对学术的求索。

女儿3岁,丈夫再度出国读博。硕士毕业后留在北外任教的金莉就想:“读博得好几年,要不我也出去读书吧。”如今回过头来再看,“如果没有当初这个决定,我后来的学术道路不会这么顺畅,严格的学术训练和严谨的学术思维,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去做学问。”但当时,事业的对立面,站着刚刚三岁的女儿。

怀着对女儿的愧疚,金莉在美国玩命学习。“那一届10个学生里,9个是老美,我是唯一一个中国人。”金莉选择的英美文学专业虽然难啃,但她只用了两年时间修完了全部课程并通过资格考试,还提前半年买了一辆旧本田。所有这些准备,都来源于一个母亲的坚定决心:一定要让女儿早点过去。

第3年,金莉带着女儿在美国开始博士论文的写作。此时丈夫虽然也在美国,但相距1000公里。假期过去时早上6点开车出发,晚上7点才能见面。就像金莉研究的那些具备强烈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美国小说中女性形象一样,她开启了单枪匹马的拼搏日夜:“早上,我开车送女儿去学前班,然后去学校。必须把所有查资料、教授课程的安排放在下午2点前完成,2点去接女儿回家。等她睡觉后我再继续,每天至少到一两点……”

女儿长大后关于自己人生选择的几次决定,也一脉承袭了母亲的独立精神。“我要尝尝工作的滋味。”同样求学外语的女儿不愿意沾父母的光,毕业找了一份企业工作。工作三年后,又辞职选择出国求学,“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了。”

“在她们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玛利亚具有传统价值观的妇女形象品质,又可以发现有夏娃式的富有独立意识的女性精神性格。”在西方文学遗产中,玛利亚和夏娃是女性形象塑造的两个基本原型。在金莉身上,又容纳了这两个原型代表的性格特征:既柔顺温和又刚强独立,是追求完美的母亲、妻子,又平起平坐参与建设。

编辑:位林惠

01 02

关键词:金莉 九三学社 女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