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小小图书馆 革命情谊深

2018年01月11日 16:25 | 作者:韩冬;见习记者;祝继平;通讯员;郭健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你看这个,像你父亲当年不?”2017年12月28日,站在四川雅安天全县吉祥寺内,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彭小枫上将凝望着端坐在长条凳上手持《大公报》正凝神阅读的彭雪枫张爱萍两位红军指挥员雕像,动情地询问着身旁的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员张翔中将。

“嗯,很像,当时他这个团政委只有25岁,你父亲当团长,也只有28岁。”张翔颇为感慨地回应。

彭雪枫之子彭小枫,张爱萍将军子女张翔、张小艾,范长江之子范苏苏、范小军等在铜像前合影留念。

彭雪枫之子彭小枫,张爱萍将军子女张翔、张小艾,范长江之子范苏苏、范小军等在铜像前合影留念。

范长江先生长子、范长江新闻学院顾问范苏苏和范长江先生次子、解放军307医院原副政委范小军则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民国24年5月”的《大公报》影印件上,他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父亲82年前关于红军长征的新闻报道。

上述这一幕的背后,是红军长征路上发生的一段精彩故事,它事关一段伟大的征程,事关两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事关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事关一份名为《大公报》的报纸……

长征路上的偶然发现

1935年6月初,强渡大渡河翻越二郎山的中央红军如神兵天降,在先遣纵队司令刘伯承、政治部主任聂荣臻指挥下一鼓作气攻克天全县城,暂时摆脱了大渡河峡谷的险境,准备在此短暂休整后转兵芦山宝兴,翻越夹金山同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合。

时任红三军团第13团政委的张爱萍从当地老乡处得知县城内有个图书馆,便邀约上团长彭雪枫一起,想去看看近期的报纸。据天全县红军纪念馆编纂的《红军长征在天全》一书记载,他们二人从部队驻地步行七八里来到图书馆,当时由于战乱,图书馆内已无读者,只有几位工作人员,他们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从馆内堆放在墙根的几堆报纸中各抱了一大沓,坐在院里的紫金花古树下认真翻看起来。

“这对于我们两个久未接触到报章的人来说,有着奇特的吸引力。”张爱萍将军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如此写道。

此后两天,两位青年学生出身的红军指挥员一有时间便来到图书馆翻阅报刊,也陆续有其他红军指战员到此读书看报,直到部队休整完毕奉命继续开拔。

在诸多的报纸中,张爱萍和彭雪枫格外钟情《大公报》和《申报》,因为他们从中读到了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北上的有关消息,读到了蒋介石飞抵成都指挥川康等地军阀配合胡宗南追击围剿红军的动态,读到了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转战川北的报道,还读到了李宗仁阎锡山等会商调兵进攻陕北红军的信息……他们悉数将上述情况报送中革军委。

“在戎马之余征战间隙,两位将军没有被补充兵源、筹集粮款等琐碎公务纠缠,而是相约前往图书馆读报补充精神食粮,还及时将获取的有用信息向上级汇报,体现了两位红军指挥员乐观的革命精神、对革命前途的自觉思考,还有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很强的信息意识,这在当时的红军队伍中显得尤为可贵。”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红英对此深表敬佩。

历久弥新的革命情谊

天全县城内这个偶然发现的小小图书馆,不仅见证了彭雪枫与张爱萍的革命友谊,更让两个红色革命家凭着一份报纸,就此结识了杰出的新闻家和社会活动家———范长江先生。

“《大公报》上一则《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通讯吸引了我。固然有游子格外钟情于家乡消息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作者瑰丽的文笔、广博的知识及富有哲理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的名字叫长江。”半个多世纪后,张爱萍将军对当年在天全初次与范长江先生的“神交”依旧记忆犹新。其时,范长江以“长江”的名字在报上发表了众多文章。

1935年5月,就在彭雪枫张爱萍随中央红军主力转战川滇黔三省之时,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从上海出发,沿长江逆流西上,历时10个月,行程3000公里,在川、陕、青、甘、宁等省区进行系列采访,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和影响,这些通讯陆续发表并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范长江也被誉为“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

七七事变爆发后,范长江先生在太原第一次见到了时任八路军办事处主任的彭雪枫,并获准随八路军进行采访。随着一篇篇通讯的发表,全国人民对华北抗战形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决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统一战线更加深入人心。

在图书馆陈列室内,彭小枫看到了一张当年父亲彭雪枫亲笔签名“送老战友长江同志”的照片复制品,据范苏苏介绍,这张照片是1943年4月在淮北大柳巷重逢时,已担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的彭雪枫送给范长江的,见证了彭范二人在战争年代结下的深厚友情。

一年多以后,彭雪枫率部西征,在河南省夏邑县不幸牺牲,年仅37岁。

而范长江先生与张爱萍的初次见面,则是1942年8月,在新四军军部才终于得以实现。

“一见面就好像是老朋友一样,彼此都感到一种老相识的友情。”“每次见面,除有关工作外,总是推心置腹,凡相互关心的都无所不谈。”张爱萍将军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说。

关于范长江对红军长征的报道,张爱萍在日后回忆范长江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文中还写道:“他对红军的行动方向,革命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在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谈到朱德、毛泽东、徐向前今后之动向时说:‘他们最有利的出路,是北入甘肃,然后转陇南以出陇东,会合徐海东,接通陕北刘志丹。’长江同志的分析与预测,展现出一个军事家的谋略和智能,不禁令我对他的才华和卓识十分钦佩。”

魂牵梦绕的寻访之旅

“一个小城、一座图书馆、一棵大树、一摞报纸……”多年以后,直到革命成功身居高位,当年长征途中的这段经历始终在张爱萍将军的脑海中浮现和萦绕,他曾不止一次对家人和朋友提起川西那个叫天全的小县城,以及县城里的那个小图书馆。

张爱萍将军之女张小艾告诉记者,1998年她参加一个科学考察活动到天全时,父亲就在电话里反复叮嘱她,找一找当年的图书馆,她就此求助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解洪。

“我每次去北京看望张老,他都会提起天全的图书馆和看到的大公报,还多次拉着我的手,让我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图书馆找到。”解洪回忆说。

经多方查找和考证,2006年,天全县有关部门确定,县城西北山坡之上、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吉祥寺内,就是该县第一个图书馆———永慎图书馆旧址所在地,图书馆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是当地开明乡绅高之圃为纪念其子高永慎捐建,后改称天全图书馆。建国后,此处先后做过收容院、奶牛场和县体校用地。

至此,历时近8年,张爱萍将军念念不忘一生的图书馆终于重现天日。而遗憾的是,老将军已于2003年7月逝世,他最终没能等到图书馆找到的这一天。

如今,作为天全县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和弘扬红军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新修葺一新的吉祥寺内不仅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和县政协二郎山图画院,还专门设置了一个红军图书馆的陈列室。张爱萍将军夫人李又兰生前从张爱萍和彭雪枫的名字中各取一字,饱含深情地题写了“爱雪图书馆”馆名。

陈列室中现在保存着许多珍贵的照片,真实记录着这个艰难困苦岁月中油墨飘香的瞬间。其中彭雪枫张爱萍两位将军的合影,以及当年的《大公报》影印件都是首次呈现在公众面前。

陈列室外的紫金花古树下,彭张两位将军的铜像静静地端坐在那里,认真地翻阅着报纸,一如当年。

2017年岁末,在这个见证父辈结谊的地方,彭雪枫张爱萍将军的后人来到铜像前久久徘徊,他们不住地抚摸着铜像,缅怀着父辈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范长江先生的后人则静静站在父亲的大幅照片前,轻轻摩挲着那年青而坚毅的脸庞,告慰思念中的老人。


编辑:杨岚

关键词:图书馆 革命情谊 大公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