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让“四好农村路”成为幸福路、脱贫路

2018年01月16日 09:50 | 作者:李木元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阅读提示:2017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再度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从记者在部分西部省份农村实地采访的情况看,目前农村公路建设成绩显著,但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反映,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亟待提升,日常维护亟待加强。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县城往北50公里就是山城乡。1936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在该乡的山城堡打了第一个大胜仗,这也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史称山城堡战役。它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围剿”工农红军的彻底失败。如今,此地已经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山城堡战役纪念馆。

养羊大户苏学锋家就在山城乡西南9公里的薛塬村,小时候到山城堡战斗遗址玩耍,骑自行车沿着黄土路在卯梁沟壑中颠簸,至少要两三个小时,若是到县城,没有一天根本回不来。

作为革命老区,环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几乎没有硬化公路。即便到2013年之前,除了主干道外,各个村庄之间大都是“晴天土、雨天泥”的黄土路。苏学锋在2011年开始摸索玉米带棒青贮技术养羊时,最担忧的就是通村路太差,饲料不好运进来,羊出栏了因为运输困难卖不上价儿。

时至今日,环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6年底,全县35.2万人口中,贫困人口有6.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66%,是庆阳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的县。

环县县长何英禅对记者坦言,环县脱贫的一大困难就是“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历史欠账太多。

1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露水是古登乡干本村,蜿蜒的山区公路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扶贫攻坚让农村交通面貌一新

要致富,先修路。随着2012年甘肃省启动“双联扶贫”行动,环县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县交通局局长慕学龙介绍,2013年以来,全县新修农村公路超过2100公里,2016年底已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

交通条件的改善,让苏学锋的养殖事业日渐红火。他家的羊肉可以在数日内到达全省,甚至卖到西安等大城市。在他的带动下,薛塬村形成了“合作社+大户+分散户”养羊模式,到2015年底全村已经整体脱贫。

洋洞村是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黎平县大山深处的一个侗族村落。这个村子包括3个自然村,1397户人家,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282户,贫困发生率超过20%。这个村子的首要致贫因素也是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太差。村子距离黎平县103公里,以前不通柏油路时,坐公交到县城至少要5个小时。

2017年5月21日小满当天,黎平县第八届乡村旅游节暨“千牛同耕”活动在洋洞村举行,吸引了上百位中外游客前来。

来自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常辉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和爱人驱车上千公里,一路游玩来到洋洞村。“多年前来过一次黎平,那时交通确实较差,进山的路大都是土石路,根本没法走。现在好多了,从县城到洋洞村一路都是柏油路,两个多小时就到了,这里的美景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啦!”常辉说。

对交通改善感受最深的是洋洞村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正熙。得益于自然村和绝大部分村寨都通了水泥路,他的合作社种植的生态大米去年销售量超过10万斤,收入达到600万元;民宿旅游虽然刚起步,游客接待量也超过了1200人,收入近3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交通运输部的资料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累计建设了6.6万公里国省道和33万公里农村公路,打通了多条“断头路”“瓶颈路”。逐步消除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更好保障。

资金短缺、建设标准低困扰“村村通”

记者在环县罗山川乡大树塬村看到,柏油路和水泥路已经通到了村口,但通组硬化路建设难度较大。目前,村内通组路仍以土路和沙砾路为主。

大树塬村只是一个缩影。何英禅介绍,截至2016年底,环县全县依然有40%的村组不通硬化路。

究其原因就是自然条件较差。环县境内沟壑纵横,大小沟道超过17000条,80%的农户分散居住在3万多座山头上,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5人,大大增加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本和自筹资金的难度。

慕学龙提供了一组数字:2016年环县通村公路平均每公里需资金93万元,中央每公里的补助标准是5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每公里需43万元。当年全县因公路建设贷款达4亿元。

而据记者了解,环县2016年财政收入只有3亿多元,上级财政补助收入占比超过90%,财政自给率不足10%。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保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孙小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西部一些贫困县的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而村子因为没有集体经济,基本上属于“空壳村”,这就意味着每修一公里路都需要向上级申请经费,这对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洋洞村也面临类似情况。“部分村寨至今没有通硬化路,化肥运不进,村民种的粮食、养的猪也运不出去,所以东西多是自产自销,几乎没有什么商品交易。”杨正熙说,由于上级下拨修路资金不足,少数村寨通过卖集体林地木材筹措资金修了水泥路,但依然杯水车薪。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原秘书长张宁在部分农村调研时了解到,早期建设的农村公路受资金制约,大多按“先通后畅”的原则建设,路面薄,排水系统、安保设施、防灾设施等配备不到位,桥涵改造也不同步,抗灾能力弱,安全保障能力有限。特别是遇有暴雨,路面损毁情况时有发生。

从黎平县城通往洋洞村的油路就是这种情况。这是一条较早修建的通村公路,由于建设标准较低、路面较薄,不少路段已是坑坑洼洼,明显降低了通行效率。

养护薄弱缩短农村公路“寿命”

车要维修、路要保养,这是规律。但从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养护不到位导致“寿命”缩短的现象比较常见。

环县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当地百姓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老天爷多下点雨。但百姓又怕下大雨。因为大雨集中在每年七八月份,雨大势急,通村公路路基是疏松的黄土,很容易被冲毁。

不仅如此,近年来,环县石油、煤炭、风电资源开发规模进一步加大加快,大吨位车辆对农村公路损毁严重,给路政管理和公路养护带来了更大挑战。

“国家修路投入是很大的,但养护经费投入不足,需要县里自己解决。县财政很紧张,确实难以负担。”环县扶贫办主任白兴时说。

与环县不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农村公路基本上都处于崇山峻岭中,其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雨季导致的路面塌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协副秘书长、维西县攀天阁乡新华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志荣说,每年夏秋雨季的路面塌方不仅让护路工人不堪重负,对地方财政也是巨大考验。

张宁介绍,我国超过80趪的农村公路是在2005年以前修建的,已进入养护高峰期。调查显示,2009年至2012年,平均养护投入仅321亿元,而按正常养护的实际需求为1070亿元,缺口达70%。

与养护经费投入不足密切相关的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队伍不健全。“在攀天阁乡,农村公路管理人员多为乡镇政府兼职人员和农民,没有正式岗位和编制;养护设备设施缺乏、养护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这让公路养护难以形成常态化机制。”李志荣坦言。

除了经费不足问题,张宁还指出,在一些地方,爱路护路意识淡薄,存在“重建轻养”现象。农村公路养护跟不上,没有做到“花小钱,防大病”,势必导致“油返砂”“畅返不畅”甚至“通返不通”,有的甚至很

快损毁,不得不再次重建。

提高建设标准、推动农村公路养护法制化

农村公路既是致富路、幸福路、脱贫路,更是民心路。因此,进一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尤为重要。

慕学龙建议,对于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中央和省级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适当减少地方资金配套比例。李志荣认为,除了加大上级财政支持力度外,地方也应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对于特困地区,应优先保障公路建设资金。

“建设标准要提高,不仅要保证路面宽度,路面厚度、排水设施、安全警示设施等也要有保障,这既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能延长公路‘寿命’。”孙小系呼吁,对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防止做“表面工程”。

对于农村公路养护难的问题,张宁认为,最关键的是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一是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修订公路法,将占全国农村公路57%的村道纳入法制管理范围并明确责任主体。二是建议国务院制定《农村公路管理条例》,明确“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管理原则,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资金来源,严格考核监管,为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对于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不足问题,张宁建议,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纳入中央对省、省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测算基数,从根本上解决县级政府财力与所承担的农村公路事权不匹配问题。另外,地方政府可将农村公路水毁修复工程纳入农村水利修复、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统筹考虑安排经费。

为了强化公路养护,李志荣认为,应该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政府考核机制。一是建议由中央层面出台政策,将农村公路养护包括交通安全标志设置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与考核结果相挂钩的奖惩机制。二是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示范县、示范路创建等类似活动,通过示范带动,逐步提升农村公路服务“三农”、服务“精准脱贫”的能力和水平。

杨正熙最担心的是大型超载车辆对农村公路的损毁问题,他说,“对违法超载大型车辆得严管。路面坏得少了、慢了,不就减少养护压力了吗?”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农村 公路 养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