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畅聊“文化+科技” 委员眼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2018年01月25日 11:59 | 作者:周佳佳 王慧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25日电(记者 周佳佳 王慧文)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首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战略举措。24日,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记者会上,文化和科技成为任鸣、赵磊、韩战明、小香玉4位委员热议的话题。

如何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委员们在与媒体的对话中分别 “盘点”了细分领域里的关键词。

文化产业最核心的是内容

“2017年1至11月,北京规模以上的文创法人单位的收入达到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4%。”赵磊委员用一系列数据为近两年全国乃至北京的文创产业发展成绩点赞。“当然,北京的文创产业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赵磊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政策集成,完善文化金融投融资体系,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文创产业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也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配套政策机制的建立要以北京适合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业、怎样发展文化产业为统一规则。要知道北京的优势是什么?北京的特色是什么?要找准定位。” 赵磊建议。

“要培育新兴的文化业态,通过文化功能区建设,推动文化经济发展,把文创产业集聚化、规模化。”他建议,发展文化产业还需制定专门的产业政策及各区县的文化产业政策,也要注重文化金融,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和产权交易体系,建立设立文化创新发展基金,支持不同的文创产业发展,也要支持优秀的、新兴的文创产业走向资本市场。

赵磊认为,文化也要和商业高度融合发展。未来,北京要在王府井、三里屯、蓝色港湾等地发展一批汇聚文艺表演、阅读分享、观影体验创意市集的消费业态,打造体现北京城市品位和城市风貌的文化地标。北京还在探索联合津冀,建立文化消费的城际联盟,推动文化消费互动。

远郊区县也能亮出北京的精气神

当委员们将目光聚焦在“文化中心建设”的大话题上时,小香玉则从北京的远郊区县说起,给媒体们讲了一个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里小演员们自愿“吃苦”的故事。

“小演员们的头面,大多是十几斤重。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们有的时候真的疼得直叫,但是坚持学习、训练、排练。”小香玉说,这就是“能吃苦”,而且是“一直吃苦”,这种“吃苦”也便是戏曲精神的内核。

“那大眼睛瞪着,头发梳的,往那一站,那‘小花木兰’一唱,精神极了。”小香玉说,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要学声乐、戏曲,更要学习这种戏曲精神。

“农村校如何传承戏曲文化”是小香玉关注的重点。如何将戏剧文化的传承在农村校做起来?在她看来,《花木兰》里忠孝双全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理解了什么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如何让这种传承方式延展下去,小香玉说:“我想让更多的艺术家走到农村来。因为那里的孩子真很需要接受真正高端的正规的教育。”她希望在政策上能有更多利好,对外交流和学习上也能进一步加强,留住优秀的师资,也让孩子们爱上戏曲,培育好戏曲文化的接班人,让文化落地生根。

“北京正在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而北京的远郊区县也能亮出北京的精气神。”小香玉希望农村校的艺术教育能做得更好,让远郊区县也能成为文化中心建设的一股助力,也让戏曲文化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衍生出更多、更现代化的推广普及方式。

创新方式方法 让文物讲好故事

如何保护好文化遗产?作为首都博物馆的馆长,韩战明委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着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韩战明表示,北京作为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应创新方式方法,做好旧城文物的腾退和保护工作;研究重点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和保护的整体实施方案和办法;推进濒危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的核心区的文物保护和修缮完成一批重点腾退修缮项目;扩大已修缮的文物向社会开放的数量,做好传统院落、街道胡同的整体保护。

“文博”是韩战明关注的重点,而在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文博行业不可或缺。

韩战明说,在馆藏文物方面,北京将建立完善国有可移动文物的登录制度及管理平台,分类推进珍贵文物的保护修缮和修复工程。他建议,在完善文物保存方面,提升文物库房的标准化水平,配置监测和调控的设备设施;在博物馆的建设方面,要建设一批重点博物馆,推进一批重要博物馆的改建扩建并向社会开放;同时,京津冀三地将合力加强文物协同保护,联合开展考古研究,进行发掘调查和保护利用,并整合文物资源,策划推出一些高品质展览,要整合资源,搭建展示平台,做好示范引领,做好交流互鉴。

让藏品说话,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是博物馆工作的重点之一。韩战明同时强调:“学会讲故事,还要讲好故事。”他认为,现代传播手段很重要。

在他看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快节奏的工作学习,让人们有着随时随地想获取一些信息的需求,而文化的传播手段、方式也应该跟上现代步伐。

“我们要研究和了解受众的习惯,知道他们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取信息,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这样,传播才更加有效。”韩战明说,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是和互联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我们要学会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好互联网,也要用好我们微信微博微视频,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扩大传播范围。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要让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更有故事性,也更有深度,从而更好的提高文化的影响力。”韩战明认为,应该将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融合,形成立体的、协同的、互为补充的传播体系。

让作品传达北京的气质和个性

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院长,任鸣委员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推崇。

在他看来,人艺是一家为大众服务的剧院,人艺精神就是对艺术永怀敬畏之心。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人艺是北京的剧院,在排戏的时候就应该传达北京的气质和个性,亮出北京的精气神。

“时间是检验经典的唯一标准。”谈及“经典作品”这个“小”话题,任鸣的感触很深。他认为,优秀的作品要有故事,也要有思想,还必须更多的在人身上下功夫。

同时也需要“包装”,需要借助现代的宣传方法或者营销手段让更多人知道。“我特别希望在艺术创作上创造经典,也希望在商业经营上能做到最科学、最先进、最富有创造力,因为只有这两项都搞好,你的作品才能够有观众。” 任鸣说。

近些年,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传统文化的传播翻出了新花样、文创产业走出了“科技范儿”、文物保护的各项技术走向了现代化……文化领域各行各业正在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

正如赵磊委员所言,文化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北京市政协 记者会 文化 科技 北京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