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科技支撑 制度发力——地方两会代表委员谈生态环境改善

2018年02月02日 16:42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题:科技支撑 制度发力——地方两会代表委员谈生态环境改善

新华社记者倪元锦、许晓青、王衡

地方两会上,“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发言聚焦的领域。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水污染治理,启动土壤污染详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部署2018年工作、展望未来五年规划时,多地都提出了“寻求发展与环境效益的均衡”的发展思路。

报告亮点:啃下生态治理的“硬骨头”

2017年底,“大气十条”第一阶段5年目标任务完成,是信心的提振,也是新征程的开端。2018年,多地迎难而上,将生态治理的重点,转向一些“硬骨头”。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要深入推进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启动实施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今后5年,“美丽上海”建设要取得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PM2.5年均浓度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森林覆盖率超过18%,建成基本生态网络。

2018年,甘肃省将认真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重点抓好2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问题的整改,扎实做好祁连山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完成营造林360万亩以上,建设“地沟油”收运系统。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北京市将全面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推进农村煤改清洁能源,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把高排放车治理作为重点,将低排区由六环路内扩展到全市域。

此外,北京市进一步深入实施河长制,落实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第二个三年行动方案,完成非建成区84条段黑臭水体治理任务。2018年,北京全市污水处理率计划提高到93%,再生水年利用量达到10.7亿立方米;建设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完成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

科技支撑:污染防治插上“智慧翅膀”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上海市在《上海市2018年-2020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要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

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李昕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时说,环保部历次环保督察发现,为降低运营成本,一些企业不正常开启环保设施,故意偷排漏排,甚至相当数量的规模化企业在督查时停产,待督察组离开便违规偷排。

“应用传感器对企业减排设施运行工况的关键参数实时监测,企业难以对排放数据造假;传感器还可用于校对污染行业的排放因子,帮助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李昕说。

李昕建议,在污染企业多的城市开展污染源工业物联网监测布点、环境监测和工况监测传感器选型、数据质量控制、污染源交叉验证识别、大数据分析等研究工作,实施污染源定位识别的数值模拟技术应用,加强区域联动,构建智能、精准、高效的污染源监控体系。

近年来,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至今已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17万辆,约占全国总量的22%。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报废期为5-8年,未来几年,将迎来报废高峰。

北京市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常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吴森堂建议,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谁生产谁负责,加快回收体系建设;深入开发梯级利用、金属高效再生、低值废物无害化处置以及环境保护等技术。

有纲则强:环保聚焦制度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举措密集出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

2017年,我国多项制度建设带来环境治理的重大突破。例如,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国务院批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工作全面启动,首次形成全国地表水“一盘棋”管理……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实现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多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环境立法进展明显。过去5年,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

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地球卫士奖”,其经验得到了联合国环境署的推广。这说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2018年,各地两会上,新一轮的制度建设正在起航。

北京市提出,制定实施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环保垂直管理改革,深入开展环保督察,对重点企业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

甘肃省提出,继续强力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治,通过注销、扣除、补偿等方式全面退出矿业权,解决林草“一地两证”问题,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调整理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编辑:杨岚

关键词:制度 生态环境 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