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张满林:大学不妨多点仪式感

2018年02月06日 16:07 | 作者:张满林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作者:渤海大学经法学院院长 张满林

据媒体报道,在浙江杭州中小学期末考试期间,一封题为《人生第一次考试要有点仪式感》的信,在家长们的朋友圈里悄悄转发开了。对于写信的初衷,杭州天地实验小学的郝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想让学生的第一次正式考试更有仪式感”。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产生非凡的意义。笔者在高校工作,认为仪式感不仅适用于小学教育,帮助涉世之初的小学生从容面对人生里的第一步;对于高校而言,其实也应借助仪式感,帮助大学生上好人生的许多第一课,让高校弘扬工匠精神,让大学生成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时代工匠”。

营造仪式感只要有心,其实不难。高校注重发掘各种重要时间节点,如传统节日、纪念日、宣誓日,或者与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有关的校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精心打造程序和细节,就能赋予节日或活动较强的仪式感,也是在进行一次有价值的德育。毕竟仪式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载体,是实践和行动的文化,承载着一定价值观的程式化活动。仪式过程中自带的仪式感,虽没有功能价值,却有体验价值,能体现激励、唤醒、影响的功能,是无用之用,能将大学生置于一个庄严而神圣的教育场之中,进而领略活动背后的精神意义。

很大程度上,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借助一定的情境和方法。行为心理学认为,人是情境的动物,其决策很大程度上依赖所处的情境。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更易被周边环境和氛围所影响。在教育活动中,仪式感的营造与利用,能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的效果,给学生带来持久的内在作用力。因此,让仪式感助力高校弘扬打造追求精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需具有的气质和追求,也是高校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有效途径。

如果有可能,高校不妨将仪式感的设计予以常态化、制度化、多样化。笔者所在的学校如今就初步形成了从劳动节、青年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学雷锋日、入党仪式、学位授予等主题活动中营造仪式感的活动体系。例如,每年5月,学校表彰热爱劳动、学业突出或其他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对其坚持奋进的精神高度肯定。每学期开学,学校也会举行一年两次的集中入党活动。

重视活动的流程与意义,一方面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效果,另一方面也让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大学生的心中,帮助其真正从情感上实现价值认同,做最好的自己。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推崇劳模精神的大背景下,通过仪式感的营造,努力形成人人争当劳模和杰出工匠的氛围,对高校师生来说善莫大焉。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仪式感 高校 精神 活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