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北洋画报》中的狗年春节

2018年02月11日 17:40 | 作者:肖伊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江寄萍闲话爆竹

另一方面,画报虽以图画引人入胜,可隽永奇趣的文章总是不可少的。这一期新年特刊,亦有不少可读耐读的篇什。其中,尤以当时的新锐作家江寄萍与后来成为著名武侠小说作的宫竹心所作短文最具看点。且看时年仅27岁的江寄萍所作《爆竹闲话》,如何将这过年旧俗写出“新意”:

爆竹在功用上是一种废物;然每逢新年,人多喜放之,因可破除岑寂,使“年”之空气紧张。犹记那年“津变”时,因禁炮,人皆畏坐牢而不敢放,除夕仅一两爆竹声远远传来,此外一切俱寂,致除夕之空气异常惨淡。今年很热闹,大有太平景象。其实放爆竹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周作人在他《爆竹》一篇文章里说:“空中丝丝火花,点点的赤光,或是砰訇的声音,是很可以享乐的,然而中国人却是没有东西,他是耳无闻、目无见的,只在那里机械的举行祭神的仪式罢了。”的确,中国人是为祭神而放爆竹,故初五祭财神特别放的凶,大概以为财神对于他们将有所报酬吧?相传爆竹为驱鬼之用,祭神而燃爆竹的迷信,不知起于何时。民间每于娶婚或铺店开张,都来个“凤尾鞭一万头”,即驱鬼迷信之遗传。


《桃符万户更新》,载于《北洋画报》1934年新年首期。

中国之有爆竹,大概在北宋发明火药之后,以前即以竹燎火,故称为燎竹,因其毕剥有声,故谓之爆竹;后以铁器实火药,因有危险,又改用纸裹,仍名爆竹,其实早已无“竹”了。宋人有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与春联,大概是中国很古的东西了。

爆竹的种类并不多,最普通的是麻雷子和二踢脚,它们在爆竹之中,可以算是大王,不过麻雷子只是一响便完,而且声音沉着,在情绪上令人感觉单调,不如二踢脚声“东达”的有缭绕的余音。周作人所谓“空中丝丝的火花”,即指此也。前者以力胜,后者以情胜,这两种东西,实可比肩而王。还有一种有趣味的就是黄烟带炮,这种有点像“海派”,小孩子买了,每爱用黄烟在墙上画个大王八,或写“我是儿子”之类的字,等黄烟冒完了,然后远远的一抛,就听“拍”的一声,这黄烟带炮,便算完事了。还有一种短小精悍的玩艺儿是机器鞭,大概是日本货吧,很贱而且很响,小小的仿佛有火柴棍那样细。想不到中国在爆竹上还有漏卮。

这700余字的《爆竹闲话》,可谓将旧时京津地区燃放爆竹的年俗生动概述,读来别具一番生趣,实在是清新畅快。文中不时拈提周作人的文字与观点,似乎也颇具周氏惯有的“冲淡”行文之风。时年27岁的江寄萍,祖籍安徽旌德,早年在北京求学,毕业后留京办报,1928年前后来津,任《北洋画报》《银线画报》撰稿人,亦曾在《庸报》《益世报》任职。他的小品文在当年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赞赏。《北洋画报》主编吴秋尘,更对其有过相当高的评价:“其文冲淡清雅,有知堂老人风味,名驰大江南北,津门之作小品文者,寄萍确是斫轮老手,而从此远矣。”

编辑:杨岚

01 02 03

关键词:爆竹 北洋画报 新年 狗年春节

更多

更多